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5篇
综合类   5篇
  2007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4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
在周敦颐的《太极图说》中,开章首句就是“无极而太极”。“无极”和“太极”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两个范畴。最早使用这两个范畴的并非周敦颐。但是,对于周敦颐的“无极”、“太极”两个概念的解释,古今学者从来莫衷一是。为了向前辈和同人学习,在此谈一谈自己的浅见,希望得到同行者的指教。 在探讨“无极”、“太极”两个概念的确切含义之前,应该首先弄清《太极图说》是否是周敦颐所作。关于这个问题,早在南宋时期,朱熹、陆九渊就有过争论。陆九渊在给朱熹的信中说,梭山认为《太极图说》“疑非周子所为”,如果确系周敦颐的著  相似文献   
2.
孔子三题     
孔子的思想历来是学术界争论较多的一个问题.在此,笔者将就三个问题谈一点个人的看法.一、孔子与季氏在《论语》中有关季氏的论述,大约有十数条之多.在这些论述中,反映了孔子对季氏的两种情绪;第一、不满于季氏的违礼行为;第二,支持季氏搞好家政和国政.在所谓季氏的违礼行为中,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季氏违背仪礼,如“八佾舞于庭”,“三家者以《雍》彻”,“季氏旅于泰山”等.孔子认为,这些行为都是不合礼法的.二是  相似文献   
3.
颜元     
明清之际,由于社会经济生活中资本主义萌芽的发生,以及明王朝腐败导致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尖锐化,延续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缓慢地开始解体过程。当时的思想界,有一批具有民主倾向的启蒙学者应时而生。其中形成独立的学派,在全国尤其是在冀中、冀南、豫北及京津一带发生较大影响的是颜元和他的学生李塨。后人曾把他们的著作辑为《颜李遗书》,收入1879—1888年间在我省保定刻印的《畿辅丛书》。 颜元,(公元1635—1704年),字易直,又字浑然,号习斋。清直隶博野人。祖姓颜,父姓昶,自幼  相似文献   
4.
打开任何一本中国哲学史的教科书,大都把老子人及《老子》书放在孟子之后。理由是:一、孔子之前无私人著书立说之事,故《老子》不会早于《论语》;二、《老子》之文体非问答体,故应放在《论语》、《孟子》之后;三、《老子》之文为简明经体,可见其为战国作品。 诚然,司马谈在《论六家要旨》中有云:“道家教人精神专一,动合无形,赡足万物。其  相似文献   
5.
柳宗元与佛教的关系,是在研究柳宗元哲学思想的过程中不可迥避的一个重要问题。笔者想就此淡一点个人的浅见,以便就教于前辈、老师和同仁。 一 首先从历史上的好佛者来分析一下柳宗元对待佛教的态度。 历史上除了那些为了维护割建统治,而好佛的在朝执政者和依附于执政者而生存的御用文人外,历史上的好佛者大体可以分为四类: 第一、是佛教的笃信者。如道安、支遁、慧远、僧肇、道生、玄奘、法藏、慧能等名僧大师。在这些名僧大师中,皈依佛门的原因又各有不同。有的出身于世宦门阀,生活优裕,但由于社会政治的不稳定,争权夺势,互相倾轧,使他们看不到出路,产生了  相似文献   
6.
本文浅析了理性思维在认识的某些问题中所造成的误区,并对《辞海》中有关此类问题的解释提出了质疑。  相似文献   
7.
试论谭嗣同《仁学》的佛教倾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梁启超在谭嗣同牺牲后如日,为其《仁学排序日:“《仁学》之所为作,乃为光大南海之宗旨,以救全世界之众生.”众生何以要救?又如何去救?这在梁启超和谭嗣同眼里,其实是两个问题,一个答案,即佛教中所说的“我执”。有“我执”,则是众生必被拯救的原因所在;而破“我执”即是拯救之方法.因为只有破除了“我执”之人,才能“无有挂碍”,“无有恐怖”,才能一往无前,义无反顾.因此,梁启超在《仁学·序》中说:“今夫众生之大蔽,莫甚乎有我之见存.有我之见存,则因私利而生计较,因计较而生挂碍,因控碍而生恐怖,驯至一事不敢办…  相似文献   
8.
通过逐层剖析公孙龙《指物论》,认为该文的本意是指:事物的名称以及人对事物的陈述之“指”,皆可以为“非指”,而作为人在人类社会生活中所处的社会地位及其职责,即“名分”之“指”与前者不同,它是与人俱生的;因此,“名分”之“指”不可为“非指”。公孙龙作此文的目的在于为“礼崩乐坏”下的“名分”正名。  相似文献   
9.
“我知天下之中央,燕之北越之南是也”,是先秦名家惠施历物十事中的第九个命题。对于这一命题学术界有两种不同的解释:早在“五·四”时期,胡适在《中国哲学史大纲》中,认为惠施已经有了大地球形观念,并认为惠施所讲的“天下之中央”指的是地球的南极和北极。这种观点一直影响到现在。另一种认为,惠施这一命题,是一个思辩的哲学命题。它指的是“天下之中央”或在燕之北,或在越之南。本意在于说明中央观念的可变性和相对性。  相似文献   
10.
王夫之不仅继承了中国朴素唯物主义的传统,而且还在多方面向辩证唯物主义迈出了探索性的一步。其中之一,就是他对“气”这一哲学范畴的新规定。王夫之和以往的唯物主义思想家一样,把“气”看成世界的本源。认为“气”无处不有,无时不在,而动、静则是“气”的本质属性。他说:“太极之在两间,无初无终而不可间也,无彼无此而不可破也,自大至细而象皆其象,自一至万而数皆其数,故空不流而实不窒,灵不私而顽不遗,亦静不先而动不后也。”(《周易外传》卷五《系辞上传》第九章)“太极”,就是阴阳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