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7篇
丛书文集   1篇
综合类   17篇
  2020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2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从广义文化运动、现代语言学理论以及现代哲学思潮的影响等不同角度分析了元小说在当代走红的复杂原因,并且逐一剖视了元小说的五大艺术特征,即故意暴露创作痕迹、突出对话潜能、创作和批评并举、作者和读者之间距离的缩短以及作者和人物之间关系的接近.文章最后探讨了主宰元小说所有手法的两个基本原则,即“框架分析”原则和“游戏”原则.  相似文献   
2.
3.
《酵母》表面"破碎"的形式是出于艺术上的考虑,而不是由于艺术上的无能.金斯利的技巧就是用貌似不连贯的叙述来表现他对支离破碎的维多利亚社会的体验.他那"破碎"的行文风格是小说的主题--在破碎的世界里寻找精神归宿--的完美体现,它使主题的效果和意义得到了扩展.小说中高度组织起来的凌乱体现了一种艺术风格,它旨在取得某种陌生化的效果,从而向常人自以为是的信念和假设挑战.  相似文献   
4.
在现存的关于文化批评的专论中,金斯利很少被放在重要的位置来研究。更令人遗憾的是,他还多次被划入"非利士人"——即阿诺德当年称作"与文化为敌者"的范畴。事实上,"非利士人"所崇尚的,恰恰是金斯利所反对的,这种对立的根本缘由可以从金斯利的文化思想中找到。金斯利是著名的社会改革家,不过,在改革的起点问题上,他所持的观点与当时的大多数改革家不同。他始终抱有一个信念,即改革始于心灵。这一信念构成了他的总体文化观的灵魂。  相似文献   
5.
英国学者怀特和纽琳最近揭示了华兹华斯诗歌中的共同体意识,但是他们的研究都有失偏颇:纽琳只偏重个人对共同体的责任这一角度,而怀特则把个人和共同体看作对立的概念,对两者之间的辩证关系缺乏洞察。事实上,华氏对共同体的思考是多层次、多角度的,因此我们的相关研究也应该在较为宽广的语境中展开。虽然华氏并没有用过“情感结构”这一术语,但是他的有关思考跟发明这一术语的威廉斯可谓不谋而合:在威氏那里,情感结构意味着一种“深度共同体”,而只有在这深度共同体中,“沟通才成为可能”;华氏在想象共同体时所关注的也恰恰是怎样使上述沟通成为可能,因而他心目中的共同体实际上也是一种深度共同体。华氏的诗歌还让人想起艾略特。后者直接把共同体的命运跟对待死者等陌生人的态度联系在了一起,而华氏早于艾氏一百多年就表达了类似的思想,而且给予了诗意的表达。  相似文献   
6.
由狄更斯等人开创的质疑"进步"话语的传统在20世纪的英国一直持续着.约翰·韦恩、格雷厄姆·斯威夫特和朱利安·巴恩斯都是这一传统中继往开来的重要人物.他们分别创作的《山里的冬天》、《洼地》和《福楼拜的鹦鹉》也许只能被看作三个碎片,但是它们共同属于一部针对"进步"话语的推敲史,一部从19世纪延续下来的推敲史.  相似文献   
7.
雷蒙.威廉斯的小说观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的社会观和艺术观。本文从这两方面入手,对威氏小说观的内涵作了较为深入的探讨,同时对他的可知群体论作了重点分析。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文学的角度探讨了狄更斯演讲集的学术价值。作者通过具体例子证明 ,狄更斯的演讲不仅有助于我们加深对狄更斯作品的理解 ,而且有助于我们了解维多利亚时代的文学状况、尤其是小说的状况。更为重要的是 ,这些演讲还为研究狄更斯的文学观提供了有用的窗口  相似文献   
9.
《小杜丽》的结构并非像先前有些人所说的那样松散拖沓,而是精编细织的艺术佳品.小说紧凑的深层结构对其"凌乱"的表层结构形成了一种有力的反衬.书中最具黏合力的是莫多尔先生所代表的"进步"潮流--是他刮起的股市风波把书中所有人物的命运联系在了一起.小说原文中"progress"一词的位置相当突出,而且在第十三章的标题中跟"epidemic"一词组合,这对全书的中心思想具有点题作用,它表明:许多维多利亚人狂热追求的"进步"竟然是一场瘟疫!  相似文献   
10.
文学何尝不实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实用”的名义进行的外语教学改革往往首先向文学课程开刀。在这种现象的背后潜藏着这样一个普遍的假设:外语教育旨在摄取信息,掌握技巧,获得实际知识和技能,而文学则仅仅是一件饰物,只能用来点缀以市场经济这个硬核为主导的课程表而已。 文学真的不那么有用吗? 我们不妨先来看一下钱钟书先生的一句话:“专学外国语言而不研究外国文学,好比向千金小姐求婚的人,结果只跟丫头勾搭上了。”[1](P530)这虽然是一句戏言,但是其中却包含着对外语教育根本理念的认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