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3篇
综合类   7篇
  2010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建国60周年来,中国电影经历了无数的风风雨雨;中国电影史60年的历史画卷里浓缩了社会史、文化史、思想史和斗争史。在众多引发争议的影片中,作为1976年的“政治贺岁片”(元月一日在全国上映),电影《决裂》是一部特别值得分析和回味的影片。美国具有冷战思维的电影史家汤普森和波德维尔在《世界电影史》中用了近一页的篇幅来讲叙这部电影,把《决裂》定位成“一部关于一所所谓农业大学的极具戏剧性的影片,极好地图解了毛泽东的思想”。[1]更奇怪的是三十多年过去了,最近不时地有人拿这部影片中的教育思想和政治理念来诟病当前几乎要走入死胡同的教育乱象。在人们提出现代化大学要追求“大楼、大师、大气”之时,有人用影片中的台词“看一个学校的好坏,不能只看有没有高楼大厦,也不能看有没有专家教授,要看这个学校培养什么样的学生”来寻求一种对旧有理想主义的追思。看好这部影片的人还不在少数。因为在《决裂》中不断被否定和批判的所谓资产阶级教育的一系列恶果,如工农子弟上不起大学、学非所用以及学生的价值观坍塌等似乎在当前都成了活生生的实例。因此,作为一个亲身经历过在共大的劳动生活,又亲眼目睹了30年中国教育改革和电影发展的过来人,笔者对这部电影的感受尤为独特。 关键词:  相似文献   
2.
中国传统的文艺观念一直是以形神兼备作为文艺的最高境界。一方面以“文以载道”作为文学的主导思想,强化文艺的教化作用:另一方面也强调“不涉理路,不落言荃”,注重艺术表达方式和审美趣味。所以中国文学总是“发乎情,止乎礼仪”,在总体上比较好地把握了文艺内容与形式之间的关系。孔老夫子说:“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这种具有独特形态的文艺观与西方易于偏激的文学理论有着极其明显的差别。五四运动以后,中国文学从内容到形式来了一场彻底的大转换。这种转换首先是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开拓了现代文艺理论的思想体系,为中国文艺快步进入现代社会奠定了理论基础。其次苏式文艺体系和西方现代主义文艺观的影响,先后对中国建国以来40年文艺理论的总体构成巨大的冲击。这种冲击使以现实主义创作方法为主导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艺学一直在成就与教训的曲折道路上艰难地前进。因此,从形式论角度回顾文学理论发展的道路,剖析当前各种文艺思潮的利弊,对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艺学很有必要。  相似文献   
3.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新时期文学走过了一个从政治反思到文化反思的过程。回顾和总结文化意识对新时期文学产生的影响和作用有助于我们今天更好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正确判断民族文化传统的优劣,使中国文学走向成熟、走向兴旺、走向世界。文化与文学从来就密不可分,五四新文学就是伴随着新文化运动发展壮大起来的。几年前中国思想界、理论界一场沸沸扬  相似文献   
4.
论英雄主义——历史观中的光环和阴影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潘天强 《人文杂志》2007,1(3):20-25
英雄主义是人类社会不断由野蛮向文明演进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一种具有集体意识的精神价值观,是属于意识形态层面的价值判断。它通过社会群体中具有崇高、悲壮、不屈和进取品格的具体人物作为摹本或榜样,旨在弘扬某一特定时期这一社会群体所追寻的最完美、最高尚、最能代表整体利益的宏大目标,并以此号召、鼓动和激励社会所有的人模仿这一人物,以达到或完成这一事业的最终目的。随着人类文明的不断进步,对于英雄主义的理解也从两个方面发展。一是代表全人类具有人道主义的精神价值观逐渐代替了过去狭隘的民族主义、国家主义和种族主义的价值观,英雄主义越来越具有全人类的广泛的精神意义。另一方面是代表各种文化和各种不同民族的价值观的英雄主义在相互碰撞中不断地相互理解相互学习,形成一种具有多元色彩和民族个性的并能相互尊重的英雄主义价值观。英雄主义和其他众多主义一样,多民族、多文化的价值观和人类趋向统一的英雄史观永远是一对矛盾。当今世界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文化体系总是以全人类代言人的身份并以其强势的经济实力和推广他们的文化价值观,方法就是宣扬英雄主义的理念,塑造感人的英雄形象,以确立西方文化在世界文化中的主导地位。因此在全球化的今天,除了经济的强势以外,强调文化的多样性,强调多种价值观的共存,强调各种价值观的优势互补显得尤为重要。中华民族几千年形成的文化优势和代表中华民族优秀品格的英雄形象是正在强盛的中国最具影响力的文化财富,是中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不败的法宝。  相似文献   
5.
潘天强 《南都学坛》2004,24(1):70-73
改革开放以来,大量涌入的西方形式主义文艺理论对我国的文学创作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这些理论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我国文艺形式理论研究的不足。然而有些论点尽管含有"片面的深刻的真理",但作为一种解释整体文艺世界的理论却暴露出自身的矛盾和偏狭。无论是苏珊·朗格的"艺术即情感符号的创造"的学说,还是马尔库塞的"新的感受力"的观点,甚至刘再复"文体革命"的理论都具有这种矛盾的特征,但是他们还是希望找到一条文艺自律的道路。然而后现代主义文艺观的极端主义思维方式表现出来的从内容到形式,从主观到客观的彻底的虚无,使文学创作渐渐滑入拒绝一切理想和情感的纯文字游戏。  相似文献   
6.
中国新时期文学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以强劲的势头突破了"文革"时期把文学作为政治工具的束缚,在文艺形式上进行了大胆的尝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然而,从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随着后新潮小说的出现,形式主义浪潮开始对待统的现实主义创作方法进行全面的颠覆.他们提出的"原始态"、"零度情感"、"自然人"、"本能主义"、"陌生化"和"语言崇拜"等原则已经使文学创作从一个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  相似文献   
7.
潘天强 《社会科学》2005,3(7):108-110
在全球化背景下,中国社会的结构转型、生产方式的内在变革以及人们在政治经济和社会文化资本占有方面的多层分化,引发了“历史话语权”、“历史表述权”的调整和重新配置。在新的形势下,如何看待中国当下文艺的历史意识,成为文艺研究者与创作者需要反思的新课题。有鉴于此,本刊邀请了五位当代文艺思潮的理论研究者从不同角度审视了中国当下文艺的历史意识,希望能引起读者的注意并有所反馈,以便我们组织更深入的讨论。  相似文献   
8.
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已经发表50周年了。半个世纪以来,《讲话》作为我党领导和发展文艺事业的重要文件起了不可估量的作用。直至今天它仍然是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的思想指南。然而,在这半个世纪中,《讲话》的精神常常被来自左的和右的两方面的势力所歪曲和利用,造成极其恶劣的后果。在十年浩劫中,林彪“四人帮”利用他们窃取的权力肆意篡改《讲话》的精神,抽掉其中辩证法的精髓,用形而  相似文献   
9.
中国新时期文学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以强劲的势头突破了"文化大革命"时期把文学作为政治工具的束缚,在文艺形式上进行了大胆的尝试。改革开放初期,以王蒙为代表的一批中年作家最早把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创作方法运用到现实主义文学的创作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紧接着,刘索拉、徐星等青年作家以更新的创作形式引起了文坛的瞩目。从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随着后新潮小说的出现,形式主义浪潮开始对传统的现实主义创作方法进行全面的颠覆,他们提出的"原始态"、"零度情感"、"自然人"、"本能主义"、"陌生化"和"语言崇拜"等原则已经使文学创作从一个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  相似文献   
10.
英雄主义作为一种精神价值观,始终激励着一个民族不断进取和奋进。英雄主义人物形象塑造在中国的现当代文学中经历了人与神、鬼、兽之间的挣扎过程。21世纪开端,中国文艺的后新时期到来了,主导文艺发展的既不是政治也不是艺术作品本身,一双无形的手紧紧抓住了文艺发展的脉搏,中国社会进入市场化的消费型时代。“红色经典”的出现,使我们思考在无情的市场中如何显示出英雄主义有情的特色。新媒体艺术形式的发展,也给价值观的传播带来了新的课题。网络游戏和动漫,这些通过数码技术创造出来的新艺术形式中有许多可以渗透包含英雄主义价值观的空间。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