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篇
  免费   1篇
丛书文集   1篇
综合类   1篇
  2019年   1篇
  201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我不是天后     
潘晓婷 《可乐》2011,(4):43-43
从三岁开始,我除了上学,就是坐在家里画画。我眯着眼睛画了12年,就是为了我那个当画家的梦想。令人沮丧的是,心想不见得事成,我们一家人的付出和收获并没有成正比。1997年初夏的一个上午,15岁的我收到美院的通知单,不是入学通知单,而是一纸落榜通知。12年的梦想顷刻间成了泡影,我关起门哭了一整天。妈妈焦急地跟爸爸商量:"这可咋办呢?要不,让婷婷去读普通高中吧。"爸爸  相似文献   
2.
潘晓婷  龙耘 《天府新论》2019,(1):134-140
隐喻通过建构本体和喻体之间的相似性,规定、塑造了人的意识形态,甚至通过改变联想视角达到重塑现实的作用。本文对建国以来工厂生产动员的标语口号进行了语料库的整理与分析,认为其中发生了战争隐喻向建筑隐喻和金钱隐喻、机器和工具隐喻向家庭隐喻的转变,表明工业劳动生产经历了从政治泛化到回归劳动价值,从苏联式的集体主义到中国传统语境下的集体主义,从阶级文化到企业文化的转变。在隐喻建构的过程中,有生产劳动被凸显的特征,也有被遮蔽的面向。隐喻的替换与变迁,迎合了从阶级斗争为纲到经济发展为纲的时代变迁,施喻者和受喻者在这一过程中启动了社会转型期的意识形态协商。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