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丛书文集   7篇
综合类   1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4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世纪70年代,部分女性主义在吸纳生态智慧的基础上,打破以往对社会分析的壁垒,敏锐深刻地指出:父权等级制度和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是各种压迫和破坏的共同根源;而任何危害生命的活动都不仅仅是一个生态学的问题,还是一个女性主义的问题。我们认为,二者的联姻并不是偶然的。女性与自然在存在状态、文化命运和生态理想诸方面的相似与共鸣,是其理论联结的内在依据。  相似文献   
2.
在抒情性遭受质疑和消解的当下汉语诗歌写作洪流中,湘西侗族诗人杨林坚持着诗歌的抒情走向,却又超越了传统抒情诗的局限,在对存在之真的追问中彰显了"作者隐退"的抒情品质。他善用灰暗枯败的意象营造深沉的抒情语境,利用多重错位的审美程序撕裂表象对存在的遮蔽,复活存在者的感性生命,将神性、敬畏、悲悯等情怀重新植入消解意义、亵渎神圣的后现代语境,用自行呈现的抒情之诗照亮现代人回家的路。  相似文献   
3.
几乎所有的女性主义者都认识到,二元对立与男性中心的文化体系是束缚女性解放的最大绊脚石。但她们从强调男女平权、反对生物性母职,到欣赏双性同体的人格建构,甚至建议以女性中心替代男性中心的女性解放设想,都陷入了二元论的泥淖,从而无法抵达女性解放的目标。当代生态女性主义者和人类学家吸收了生态学的智慧,借鉴了史前文明的绿色精神,主张遵循生态整体性和生命平等的原则,创立一种消除一切对立、歧视和压迫的新型人际伦理关系——伙伴关系,从而致力于建构和谐平等的绿色生态社会关系模式——伙伴关系模式,以谋求女性乃至整个世界的真正解放。  相似文献   
4.
艺术形象的审美效果与创作主体的视角切入、性别想象密切相关。外在于女性主体的审视者与内在于女性主体的体验者,都以自身的文化心理虚构女性形象,他们的描述和表达赋予形象的性格内涵和角色命运以强烈反差。林黛玉和简·爱在性别叙事的作用下,走向女性从男权社会出走的两极:皈依男性中心毁灭自我的现实和颠覆男性中心确立女性权威的虚构。  相似文献   
5.
作家对小说读者的关注、读者阅读期待的改变 ,以及作家读者意识功利指向的摇摆性和文化指向的复杂性 ,对 2 0世纪初中国长篇小说由俗入雅、回雅向俗、雅俗并存格局的形成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视译作为口译的一种特殊形式,具有不同于其他口译的传译机制和训练技巧,对提高口译能力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结合社会认知学、心理学、语言学和大脑神经学等理论知识,通过探索视译训练中信息处理的模式,找到有效的信息处理方法与应用策略,并为提高口译能力的学习与记忆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7.
以自媒体为主导的媒介融合语境,改写了生产、流通和消费共同构筑的文学场域。自媒体将新诗生产控制系统完全交付给读者,读者网民化和零门槛写作的随意性为草根诗人涌现和诗写多元化提供了平台,也潜藏着同质化书写、拆解翻新和个人狂欢的隐忧。但还是有一些诗人依托媒介却不迎合读者,在繁荣的兴奋和突围的焦灼中寻找前路。无论是强化在场感的贴地飞翔,还是引领读者灵魂漫游,或者启开诗歌的神性和媚性,都必须心中有读者也有自我,有大地的痛感也有天空的辽远,要做到诗写方式的高度个性化,将文本连同隐秘神奇的生活烙入读者的灵魂,并在视域交融的磨合循环中提升诗界审美品味,传承诗歌对抗同质化生存的诗性品格。  相似文献   
8.
20世纪初的报章新小说具有突破中国古典小说的新姿态:从文学总体结构的边缘移位至中心,倡导语体革新,主张俗语白话为文,由无关宏旨的审美消闲转向追求启蒙救亡的宏大叙事,呈现出探寻存在、自我超越和筹划未来的现代性精神。但在倾斜向政治的文学场中,小说存在生命意识被群体想像遮蔽、叙述者主观态度过度张扬和审美现代性被剥离等局限,使之在小说革新的实验场中驻足,未能抵达现代小说的行列。  相似文献   
9.
中式英语是英汉学习过程中客观存在的一种中介语,符合人类的认知规律.从发生认识论视角分析中式英语产生的原因,并探究视译法在纠正中式英语教学中的应用,希望为中式英语纠正教学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0.
中国近代新小说强化了“卫星”为重的故事安排、虚实互渗的情境设置、巧设悬念的结构处理,引入“陌生人”视角关照现实,其“惊人夺目”的叙事已然越过报章小说吸引眼球留住读者的浅层目的,具有探究事物本身、彰显社会痼疾的深度追求,兼具启蒙新民和谋取稻粱的双重意义.这是作家面对报刊传播影响阅读语境和读者心理做出的策略调整,体现了传播、消费、读者等场要素对文学的生产和压迫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