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1篇
综合类   8篇
  1992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1篇
  197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拙文《李斯杀韩非原因考辨》在《辽宁大学学报》发表之后,有的同志提出了不同的看法。并对我所引用的史料的可靠性,做了分析性的否定,以此维护传统的李斯嫉杀韩非之说。为了弄清问题起见,有必要对李斯杀韩非的原因进行再考辨。(一) 在《李斯杀韩非原因考辨》中,我曾引用了《战国策·秦策》里的一则史料。有人说:“《战国策》这部书,相当庞杂。用汉代刘向《叙录》的话来说,就是‘错乱相揉莒’,甚至‘本字多误脱为半字,……’。今之传本虽经刘向校录,仍亥豕满目。”这就涉及到《战国策》一书的史料可靠性大小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知识就是力量”,这是一句誉满全球的名言。每当人们提到它,总是情不自禁地想到近代科学之父弗兰西斯·培根,因为他在《新工具》一书中提出了这一名言,所以人们也就自然地把这一名言的发明权归属于他了。然而,在世界历史上,最早提出“知识就是力量”的人,并不是英国的培根,而是我国东汉时代的伟大的唯物主义哲学家王充。他在其名著《论衡》中的《效力篇》里,早就对知识就是力量进行了论证,并且明确地提出了“人有知学则有力矣”的光辉论断。  相似文献   
3.
董仲舒的哲学与汉武帝封建大一统的关系问题,历史上已有很多关于这方面的记载,只要稍加分析,便十分清楚。然而,在“四人帮”霸占史坛的日子里,唯心主义泛滥,形而上学猖撅,历史成了他们篡党夺权的如意棒,随意歪曲,任我臧否,搞乱了人们的思想。他们出于篡党夺权的政治需要,捏造了一部以儒法斗争为主线的历史,并以此出发,硬是把汉武帝说成“是个大法家”,是“反儒的”,把董仲舒说成是个“屁儒”,妄图从根本上否定汉武帝与董仲舒的真实关系,从而否定董仲舒的哲学与汉武帝封建大一统的联系。这是货真价实的历史唯心主义。  相似文献   
4.
《哲学研究》一九七八年第二期发表的施昌东、富恩两同志写的《论荀况的朴素辩证法宇宙观》一文,读后很受启发,但对其中关于“荀况的‘天人相分’的朴素辩证法思想”有些不同的看法,特提出来与作者商榷。施、富二同志为了论证“荀况的‘天人相分’的朴素辩证法思想”,对春秋战国时期哲学  相似文献   
5.
形神关系的问题,是隋唐以前中国哲学史上,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无神论和有神论,长期争论的重要问题之一。又是无神论与有神论的思想基础和重要的组成部分。(一) 先秦时期,形神观方面的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斗争,是围绕着“天神”观的发展而展开的。这一时期,形神关系的问  相似文献   
6.
王充是我国东汉时期伟大的唯物主义哲学家和战斗的无神论者,字仲任,会稽上虞(今浙江省上虞县)人。生于东汉尤武建武3年,即公元27年。其卒年,学术界至今未有肯定而一致的说法,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种意见: 以《辞海》、《中国哲学大辞典》(冯契同志主编)、《中国历史人物生卒年表》为代表,认为王充卒于公元97年。任继愈同志主编的《中国哲学史》认为,其“卒年大约在公元100年前后”。侯外庐同志主编的《中国思想通史》认为王充生卒年为公元27——104年。而在其后出版的他所主编的《中国哲学简史》中又说王充卒于公元99年。  相似文献   
7.
必然与自由这一对哲学范畴,最先是由西方哲学家提出来的,并以“认识了的必然”来表述自由与必然的关系.然而,能否因此就说,在中国古代哲学家那里,就没有一个人认识到这两者间的关系,提出这方面的问题呢?不能.远在春秋时代的孔子,就早已认识到了这个问题.《论语》中有一段名言“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踰矩.”从中可以看出,孔子的一生是怎样由必然达到自由的.他通过对个人一生的总结,和对自己的思想认识发展不同阶段的叙述,明确地表达了他关于必然与自由关系的思想.孔子虽未象西方哲学家那样,明确地指出“自由是认识了的必然”,但却用中国独特的表述方式说明了自由与必然的关系.他的“五十而知天命,六十  相似文献   
8.
关于李斯杀韩非的原因,史学界都认为是李斯的嫉妒。最早提出这种说法的,要算西汉的司马迁。他在《史记·老庄申韩列传》(以下简称韩非列传)中曾经说过这样的话: “韩非者,韩之诸公子也。喜刑名法术之学,而其归本于黄老。非为人口吃,不能道说,而善著书。与李斯俱事荀卿,斯自以为不如非。”又说:  相似文献   
9.
生存斗争优胜劣败,这本是生物界一个普遍的现象。然而,这种现象在汉代却被神学家们赋予目的论的意义,把它说成是天志天意的表现。东汉时代的唯物主义哲学家王充,在同种学唯心主义斗争的过程中,对生存斗争中的胜败现象的原因,进行了理论探讨,从而提出了他的优胜劣败理论。他根据这一理论,科学地解释了生存斗争中的胜败现象。而且还把它作为批判神学目的论的一个重要的理论武器。这样,优胜劣败的理论,也就成了王充唯物主义理论体系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这是他对中国古代唯物主义无神论思想发展的又一个新贡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