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7篇
综合类   5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人是近代西方哲学阐释的主题,而从理性视角确立个体性原则是近代西方哲学研究的主要课题之一.笛卡尔从主体入手,以倡导理性为主,开启了人们对个体性问题认识的端绪;斯宾诺莎以人之自然权利神圣不可侵犯为目标,彰显了个体自由重要性;菜布尼茨把人视为独立单子,以自我和谐视为个体性主要特征.三位哲人从不同视域展示了近代西方哲学个体性之特征,个体性的觉醒与高扬为人类深刻认识自我打下了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2.
人是近代西方哲学阐释的主题,从经验视角确立个体性原则是近代西方哲学研究的主要课题之一。培根提出"知识就是力量"开启了近代西方哲学从经验视角关怀人的端绪;霍布斯认为在经验基础上设立社会契约,是个体自由与权力之最佳实现方式;休谟认为对人的研究是一切科学之根底,从源流上确立了个体的基础性地位。  相似文献   
3.
在先秦思想文化视阈中,道家思想文化不同于儒、墨、法等家以群体性文化为主导。老子思想文化之特征在于其凸显"人"的自然个体性方面,在此基础上,老子第一次高扬"人"在天地间之地位。杨朱在先秦道家文化中是承上启下之代表人物,杨朱对"人"的重视展现为生命个体性文化观。庄子作为先秦道家之集大成者,全面显示了"人"作为精神性存在之向度特征。因此,个体性至上是先秦道家文化观之根本特征。  相似文献   
4.
从出土的竹简《老子》,我们可以看出老子与孔子有诸多思想会通之处。其一,从道论中可看出二者对人世的共同关切;其二,从德论中二者都认为至德之人是他们所追求的圣人;其三,从无为上两人认为无为而治是人类修身、治国的最高境界;其四,从仁范畴上看,孔老对仁本身的看法是相同的;其五,从治国方略上两人都主张以正治国是治理好国家的根本。综合以上,说明道与儒在早期思想发展上相通性占有主导地位。  相似文献   
5.
从字源上考察,"道"原初内涵为道路,后逐步形成了一系列关于"道"的概念、范畴群,并在哲学层面有了天道与人道之关联。"有"字最早见于西周金文,"有"意识之诞生最早与宗教祭祀活动有关,是为持有、拥有,后发展为存在、存有。"无"意识之出现晚于"有","无"在字形与义理上均与"亡"、"無"、"舞"有密切联系,"无"之本义是指事物或现象"没有"或"不存在"。从字形与意旨两方面剖析"道"、"有"、"无",显示出它们在源头上就具有密切关联性。  相似文献   
6.
先秦时期,儒、道、名、法、墨等家对"名"均有自身独到的看法。而《老子》对"名"的论述最富有哲学意味,《老子》通过对"名"、"道"、"言"的解析,展现了其独特的"名"论,并进一步论证了"有"和"无"落实到"名"的区域之后,"有名"、"无名"的区分与关联。  相似文献   
7.
8.
《老子》哲学以“道”为核心,而“有”“无”则是“道”的核心问题。对《老子》“有”“无”的考察,大体可分为“道”为“无”和“道”统“有”“无”两种见解。作为一种合理的诠释方式,从断句、词性、义理等方面来考察“有”“无”,可以看出“道”是《老子》哲学的最高范畴、最核心的概念,也是万物的本原、本体,从本质上来说,“道”是“无”“有”的统一。“无”是指天地形成之初的无形状态,“有”为实有,是万物之母,万物同出于它,“有”与“无”同出而异名。  相似文献   
9.
王君健  王敏光 《东岳论丛》2019,40(11):105-111
今人由于受疑古派思潮的影响,对现存有关杨朱的材料多持否定态度,几成定论。疑古学派的贤达秉持"宁可疑古而失之,不可信古而失之"的精神,全面反思传统文化,但当下冷静观之,其中颇多过激之论。因此,有必要寻找新的视角对杨朱其人及其思想作一番再勘察。但目前有关杨朱的资料,还是仅仅限于其他文献中寄存的有关杨朱事迹及思想材料,故欲明证杨朱其人及其思想意涵,从个体生命视角出发,或将有新的收获。  相似文献   
10.
圣人"在老子哲学中既是不同层次体道者所追求之理想境界,又是大道落实在人世间之体现之一。庄子所言之圣人多是指得道之人在精神层次上对大道的体悟境界,彰显为以"自然"之态,行"无为"之道,以达"逍遥"之境。老子之圣人观开辟了先秦道家极富特色的关于宇宙、治国、人生等方面之诸多理念;庄子则在承继老子圣人观之上,把先秦道家圣人观拓展的更为宏阔、超拔,为人的生存状态开创出一个全新的视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