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0篇
民族学   3篇
丛书文集   3篇
理论方法论   1篇
综合类   3篇
  2022年   1篇
  2013年   1篇
  2001年   2篇
  1997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
布达拉宫 西藏高原的骄傲是珠穆朗玛峰,拉萨的骄傲是布达拉宫。 布达拉宫,正像传说中说的那样,它的美丽像三十三界的帝释宫,它的庄严可胜过鬼神之王的神堡,光芒四射的金顶,连太阳也难相比。 它横空出世,雄脱天宇。它有雪山的气概,荒野的精神,佛国的灵光,人世的富丽。它威慑群伦,虎视八荒,撼人心魄! 布达拉宫的全部个体建筑连成一片,覆盖山冈,组合并不规则,也不对称。可是,通过对色彩、体量、装饰三个建筑要素的巧妙经营,却取得了统一、均衡、重点突出的艺术效果。 南立面作为主要立面,红色的红宫居中、居高,白色的白宫…  相似文献   
2.
张仃的焦墨山水画.自它的起点便是生命史诗的悲壮爆发,它诞生于国家、民族和个人的命运所遭遇的绝望年代,是张仃“存在意识”的觉醒.张仃焦墨山水画的英雄主义气质以及沉淀于题材和笔墨之中的无所不在的沧桑感.其实正是一个阅尽人间百态的老人以一种新的语言诉说他终生不渝、愈挫愈奋的理想和追求.他的山水写生,绝非一般意义上的写实,而毋宁说是他的人文精神的象征和表现.他的画笔,总是敏感地趋向那些刻下了历史年轮的旧庙古道,对那些与自然一样地老天荒的古村野寨,张仃有着特别的会心.古树、古屋、古道、野山、野村、野渡,在他的画中都是时间的符号.  相似文献   
3.
人们常说“气象万千!”那么,在气与象之间到底有什么关联呢? 中国古代哲学的宇宙发生学认为,在太虚的虚无中自行产生了一阴一阳两种性质的“气”。阳气清虚而上升为天,阴气沉浊而下凝为地。天地二气相交感应,化生万物,并且生生不已,造化出一个充满生机的大千世界。“气象万千”一语不仅表现了古人对“气”生化万物的造化神功的浩叹,而且表明了他们对世界流变不息的面貌及其运动本质的体认。自然的气与象是如何凝结为易象的呢?  相似文献   
4.
当我看到周永家和他的作品时,脑子里首先冒出的就是这么一个有些滑稽的念头.事实上,当你看到周永家同他的作品站在一起,或者你先认识周永家,再去看他的作品,你都会觉得:怎么这么像啊! 一个人同他的作品如此肖似,不仅形似,而且神似,在我的记忆中,除了上帝,想得起的画家就只有中国的金农和荷兰的梵高.我这么说并没有要将周永家厕身大师行列的意思,但我要承认,能做到这一点的艺术家很了不起.  相似文献   
5.
黔山居 在打邦河上游,有一座以蜡染闻名的石头寨。自远处遥望,整个村寨位于一片广阔平原中的一座山头上,俨然就是一座石头垒筑的大城堡。寨门清楚地标志出空间界限,房屋依山势而筑,使得寨内的巷道变化丰富。这不仅仅增加了巷道的趣味,更重要的是一旦强敌攻破寨门,曲折迷离的寨内巷道有利于进行巷战。在山顶上,有一座石头堡垒,那是村寨的最后防线。这就是布依族的村寨。布依族的先民就像西南各民族一样,居住在干栏式房屋中,他们多半选择在溪旁坝子边居住,房屋依山而筑,层叠而上。但是现在的布依人已不住在干栏之上,房屋也从全…  相似文献   
6.
"堕地得岁始" 清同治乙丑年正月初一子时,在"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的开门炮仗声中,一位"受天知春迟,堕地得岁始"的男婴,在浙江金华城内铁岭头街呱呱坠地了.按西历计算,那是1865年1月27日,至今已经147年了.  相似文献   
7.
儒道两家出发点和归宿点,都落实在现实人生之上,而且也都从“成已”(即成就个体人格)推广到“成物”——在儒家其极境是治国平天下和参天地之化育;在道家其极境则是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齐一.并且,在超越的层次上,两家亦有相通之处,如儒家是“上下与天地同流”;道家是“独与天地精神相往来”.更主要的是,两家的最高理想都是“和”. 不过,由于两家人性论的内容不同,人生理想的规划也不同,这就形成了两家的区别,最  相似文献   
8.
《庄子·天地》篇有一则寓言:“黄帝游乎赤水之北,登乎昆仑之丘而南望,还归,遗其玄珠(司马彪注:玄珠,道真也)。使知(理智)索之而不得;使离朱(色也,视觉)索之而不得,使喫诟(言辩或声闻)索之而不得也。乃使象罔,象罔得之。黄帝曰:‘异哉!象罔乃可以得之乎?’”吕惠卿注:“象则非无,罔则非有,不皦不昧,玄珠之所以得也。”郭嵩焘说:“知者以神索之,离朱索之形影矣,喫诟索之声闻矣,是以愈索而愈远也。象罔者,  相似文献   
9.
对毛泽东诗词进行美学分析的工作还刚刚开始。本文试图从毛泽东诗词中时、空、人三者的关系入手,来分析中国革命的历史实践和马列主义的世界观是怎样经过美学点染和艺术熔铸而化为这些瑰丽诗篇的血肉和灵魂的;并从而来探讨毛泽东同志审美感受的特色,他的美学理想和其诗词的美学性质。  相似文献   
10.
党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政策的贯彻,已在我国学术界逐步形成一种生机盎然的春之景象.“文化问题争鸣”一栏的设置,无疑传递了这一信息.望本刊也成为学者和谐争鸣的一席之地.当今,如何运用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认识与评价我国的传统文化?如何立足于复杂的世界现实发展我国的社会主义文化?这确实是值得我们大家在学习与实践中深入探索的问题.这里我们所选发的关于中西文化问题的三篇文章,作者的观点各异,角度有别,但都试图从整体精神上来评价中西文化的不同特征及其价值.编者殷切地期望,通过此争鸣为起点,活跃宽松的学术气氛,开拓较广泛的学术领域,在争鸣中涌现出操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枪法”的学者,为我们社会主义祖国“四化”建设贡献才智和力量.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