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篇
  免费   0篇
民族学   9篇
丛书文集   2篇
综合类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本文从象征人类学的角度,对世界不同社会文化背景中人们有关头和头发、乳房和阴道、手和脚等身体部位所包含的象征意义做了初步的研究.作者认为,身体部位所反映的象征意义分别指涉人的生殖繁衍和性爱需要、人与自然和超自然的关系,以及人对权力和名誉地位的特殊需要.  相似文献   
2.
社会变迁是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一种必然现象,自从人类诞生以来,社会就一直处于复杂的变迁之中,变迁的类型和速度依条件的差异而有所不同,呈现出纷繁多样的特征。在当代人类社会发展的进程中,社会生活的变迁越来越为人们所重视,尤其是不发达地区随着经济的发展而引起的社会生活的突变就更是引人注目。这里根据两个山区后进民族发展商品经济引起社会生活变迁的实例,来讨论云南亚热带山区民族的跳跃式发展及其适应性。  相似文献   
3.
现代化是一个传统社会迈向现代社会的文化变迁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各民族的传统生活方式都将受到严峻的挑战和考验,对现代化的适应程度已经客观地成了衡量不同民族生活方式质量高低的重要标准。在当代中国的大地上,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进行,不论是城市职工还是农村居民的传统生活方式都面临着现代化的冲击,边疆少数民族的传统生活方式也  相似文献   
4.
符号学是象征人类学的重要理论来源之一,不少符号学家所提出的重要概念和理念,如索绪尔的能指和所指,皮尔斯的符号三元关系,巴尔特的符号观念以及艾柯的文化符号论等,都与象征人类学的研究对象和理论观点有着直接或间接的联系,并对后者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西方后现代主义人类学评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对西方后现代主义人类学的基本倾向和主张做了比较全面的论述。文章首先介绍了后现代主义人类学反思的对象,接着介绍了反思的途径,最后对后现代主义人类学产生的影响以及学术界对后现代主义人类学的质疑做了介绍。作者认为,全面客观地认识和评价后现代主义人类学,有助于我们克服在借鉴西方人类学理论学说时可能陷入的误区和产生的盲目性,促进人类学理论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论象征的基本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从象征人类学的角度,对象征的群体性、主体性、多重性、时空性和传承性等基本特征做了相应的概括和分析.其中群体性是指绝大部分的象征符号都反映了群体的价值取向和心理状态;主体性是指任何象征符号在传递信息的过程中都是通过人这一主体来具体操作的;多重性是指某些重要象征符号的表现形式与意指对象之间存在着多重的组合关系;时空性是指某些特定的事物和活动只有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条件下才具有象征意义;传承性则是指象征符号在形成发展的过程中具有顽强的生命力.作者认为,认识和了解象征的基本特征,对于开展象征人类学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7.
论当代中国文化人类学的发展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学科发展的角度出发,对当代中国文化人类学的发展趋势作了预见性的展望,即人类学理论取向多元化的发展趋势;人类学研究方法综合运用的趋向;人类学的分支学科和应用研究向纵深发展;人类学在中国社会中的影响力日显突出。  相似文献   
8.
本文采用跨文化的比较研究方法,对中国少数民族聘礼的种类与消费结构、聘礼的名目及社会功能以及聘礼运作规则等问题做了探讨.文章认为,加强对聘礼的跨文化比较研究,对于人们认识婚姻缔结过程中不同个体和群体的特殊需要,以及各个民族有关婚姻家庭的社会文化规范,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  相似文献   
9.
在西方人类学史上,一些非象征人类学家在论述各自的理论学说时也或多或少地涉及到象征符号的各种表现形式和意义,并形成了与此相关的诸多重要研究成果.本文对泰勒、博厄斯、莫斯、拉德克利夫-布朗等四位不同理论学派的著名人类学家在象征研究方面的建树做了一番梳理和解读,以便人们对象征人类学的来龙去脉有更为清晰的认识.  相似文献   
10.
中国原始社会乱婚说质疑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从历史学和人类学的角度 ,重新审视了被众多学者用来证明中国原始社会存在乱婚或杂乱性交的有关古籍和神话传说 ,认为这些资料所反映的情形与人们所下的结论之间存在矛盾。古代学者由于受历史条件的限制 ,对远古先民的两性关系作出了错误的判断 ,而当代学者在用感生神话来解释“知母不知父”的现象时则带有先入为主的倾向 ,忽视了基本的历史事实。文章认为古籍和神话传说中“知母不知父”的现象并非是乱婚或杂乱性交的表现 ,而是反映了远古人类对性交和生育之间的关系缺乏基本的生理常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