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0篇
劳动科学   5篇
丛书文集   1篇
综合类   5篇
  2010年   3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逆向劳务派遣"被普遍认为是无效派遣,而实际上"逆向劳务派遣"分为原用人单位尚未解除或终止与员工的劳动关系和已经解除或终止与员工的劳动关系两种情形.通常所认为的"逆向劳务派遣"无效仅限于要派单位在被派遣劳动者尚未解除或终止此前的劳动关系情形下刻意使其转变身份的范畴,如果确认原用人单位与劳动者的劳动关系已经解除,逆向劳务派遣有效.而法律规定的劳务派遣一般在临时性、辅助性或者替代性的工作岗位上实施应为倡导性适用,而非强制性执行.  相似文献   
2.
案情简介王某于2008年3月1日到郑州某机械公司从事文员工作,双方未签订劳动合同,公司每月发放王某工资800元。2008年12月30日,公司给王某下达了《关于解除劳动关系的通知》,并支付了两个月的工资1600元作为代通知金和经济补偿。王某认为:1、工作期间工资发放过低,按当地(郑州市)规定应以当地上年度在岗职工平均工资标准补足;2、公司违反了《劳动合同法》要求签订书面劳动合同的规定,依法应以当地在岗  相似文献   
3.
论高校就业法律指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校就业法律指导是就业指导中最急需加强的环节,它以帮助大学生就业、就业稳定和职业生涯发展为定位,以签订就业协议和劳动合同为重点。开展高校就业法律指导工作,必须正确认识就业协议的法律性质,以《劳动合同法》等与就业相关的法律法规为核心;必须结合大学生的特点加强对劳务派遣、灵活就业、违约金、见习期等法律疑难问题的研究,并配备专门教师,将法律指导列为毕业生必修课程,建立就业指导服务体系,等等。  相似文献   
4.
大学生就业协议:典型的预约合同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案情简介去年3 月,大学毕业生王某与北京某公司、学校三方签订了《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协议书》,协议约定王某在规定时间到用人单位报到,用人单位做好接收工作,学校审核列入就业计划,并负责办理派遣手续。同时约定王某进入公司第一年为见习期,服务期为3 年,未按规定完成服务期,每相差一年支付1 万元违约金,不满一年按一年计算,双方权利义务依报到后签订的劳动合同为准。 7 月1 0 日,某公司与王某签订期限3 年的劳动合同,并规定了3 个月的试用期。不久,王某认为自己不适宜在该公司工作,于8 月中旬提出辞职申请。公司扣留了他的档案,不…  相似文献   
5.
政府行为文明的内涵是:政府行为文明是政治文明核心的政治主体行为文明,他承载了政治文明的全部内涵,是政治文明的具体表现,也是民主与法治问题.政府文明的一切建构最终都要通过政府行为体现出来,而政府行为在实质上就是政府权力的运作过程.政府行为文明实质就是政府权力运行规则化、制度化,具体而言,就是对权力的取得、权力的边界、权力的内容和权力的监控都要规范化、法治化.同时,规范有序的政府行为文明需要体现现代政治文明的法治观念的强力支撑和保障.  相似文献   
6.
公司债权人知情权是公司债权人有权了解自己切身利益的重大经营活动和其他经营状况的权利,它是债权人权利实现的前提.在公司的组织机构中,只有公司的执行机关和经营决策机关董事会组成人员--董事才能担当债权人知情权的责任主体.我国公司债权人知情权在债权人知情权的范围及取得上的,规定十分笼统,应加以完善.  相似文献   
7.
案情简介 2005年5月3日,张某驾驶自己的大货车到某汽修部更换刹车片,在更换过程中,由于张某违章驾驶  相似文献   
8.
我国《劳动法》调整范围以外的雇佣关系与劳动关系应是同质的社会关系,雇佣关系为劳动关系的特殊形态。现阶段司法实践对两者的调整分别适用民法和《劳动法》的做法,只能是在雇佣关系目前尚未由专项法律予以明确规范情况下的暂时性应急措施,今后应建立由《劳动法》对雇佣关系与劳动关系的统一调整模式。  相似文献   
9.
也谈企业罚款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般来说,针对公民实施的罚款,是指国家的行政执法机关和司法机关因公民违反法律、行政法规和规章而对该公民实施的经济处罚。其他任何机关、团体和个人无法律授予的职权和明确的法律依据,不得对公民实施罚款。因此,多数学者普遍认为用人单位对劳动者没有罚款权,特别是1996年《  相似文献   
10.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劳动争议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二)》关于"解除或终止劳动关系"的"劳动争议发生之日"的规定不但与《民法通则》诉讼时效的规定相矛盾,而且还采用法律推定,排斥事实推定,违背证据法则,同时,也没有区分劳动关系解除的具体情况,应将"因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关系产生的争议"改为"因用人单位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关系产生的争议",将"不能证明收到"改为"不能证明知道",同时,为"权利被侵害之日"设定一个除斥期间的年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