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8篇
理论方法论   11篇
综合类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3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2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国统区的讽刺文学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群体文学现象之一。这一文学潮流的形成,脱离不开彼时特定的民众心理和审美欲望,作者将其概括为讽刺意识的空前凸现。这一讽刺文学现象发端于张天翼的小说《华威先生》,之后这股潮流汨汨不断、颇有声势,涌现出如沙汀、艾芜和巴金那样出身于四川的作家创作的众多地道“川味”作品。与小说创作相呼应,国统区的话剧舞台也一改痛哭山河的悲壮,而时时发出满堂的嘘声。与此比较散文便相对显得温文雅致起来。但它并未表失掉直面人生的勇气,而是以诙谐、透辟的眼光,审视水深火热的种种世态,具有独特的不可忽视的存在意义和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2.
在中国现代文学中曾出现三次通俗化浪潮,首次是五四前后文人学者热心于民谣、儿歌等的收集整理;二次是二、三十年代之交,文坛中关于大众语的争论;三次即是抗日战争时期的文学通俗化与大众化。通俗化与大众化是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前者着重于形式,后者着重内容。当时形式与内容关系的讨论本应结出却未能结出成熟的理论之果,是令人道憾的历史缺欠。赵树理的文学创作是语言手段与文学目的结合的典范,而仅仅从阶级的政治视角来评价它的意义,就造成了相当长时期内文学作品格调的单一化,致使整个文坛陷入单调和枯燥局面。  相似文献   
3.
本文以中西方文学观念流变为参照系,探讨了“创作”语义的演变、观念的变革和文学“创作”的本质和实现手段的历史形态。文章认为,在中国古代,“创作”一词用于文治武功、政教法制,而文学则从属于先验理念和封建道德的使命,指称文学写作是近代才被认可的;比较而言,西方古代文学现念上的清规戒律不多,到了文艺复兴时代已经以“创造”的理论解释文艺的“摹仿说”,近代崇尚的文学艺术的“创作”,是对古希腊“创作”观念的升华和对希伯来“神创论”的改造。在人类历史上,文学“创作”的具象经历了神话、诗歌中的自然山川和小说中的世俗社会、人物形象等三种意象形态。在文学“创作”中,语言既是工具和手段,又凝聚成“创作”意义、具象赖以存在的艺术形式。  相似文献   
4.
一要使古典风格既深且久的中国文学焕发出活力,与现当代世界文学趋势基本和谐不悖,不能不寻根溯源地追索中国传统文学观念的初始型态,辨析它的本真内涵,以及后来其衍化过程中误入偏狭的原因和教益。这一切,同时就是文学研究者具备了现代文学眼光和尺度的标志。中国文学传统更新的迫切性,使人们懂得了必须对“古已有之”的理论观念采取居高临下的科学检讨态度,直至触及那曾被奉为神圣信条的经典命题。“诗言志”是中国诗论的“开山的纲  相似文献   
5.
本文以鲁迅与日本文学的关系为例,结合欧洲浪漫主义文学在东方的传播和中国文学发展的历史实际,论述了文学在不同国度与民族发展与传播中时空统一性的理论问题。其要点是:(1)论述了鲁迅在中国近代比较文学研究中的重要地位和他对中外文学比较研究的理论主张;(2)对文学研究思维方法由古代到近代演化的宏观考察和鲁迅以日本文学为桥梁横向移植西方文学有益经验的一些观点;(3)探讨了文学流播中时空统一性的“外在”形态与“内在”层次的区别。只有科学地揭示和阐发其“内在”依据,文学“外在”关系中的时空统一性才能建立在完全真实、令人信服的理论基础上。  相似文献   
6.
文学翻译视野的扩展近代以来的各国文苑,如不见文学翻译这一株艺葩风姿焯焯,便难说是繁富或丰富的。在抗日战争这一狼烟四起、水深火热的特殊历史时代,翻译外国文学作品,小而言之,是为中国的小说、诗歌、报告文学与剧本的创  相似文献   
7.
欣闻中国最北方的大型社会、人文科学杂志《学习与探索》创刊十周年了;作为她的热心读者兼作者,我恰好也在文学研究的道路上学习与探索了十个春秋;而这两个“十年”的同步进程,还可以看成是我国新时期以来学术和理论研究园地生机盎然、骎骎日上的历史的小小缩影。回眸这一切,我觉得,此时此地理应对《学习与探索》杂志由衷表达的敬贺、祝愿之词,既是奉献给刊物的,又包涵着更广泛、深刻的意味。简洁地说,我希望和相信,经历了十年风风雨雨的《学习与探索》,能够成功地拓展为中国学术领域里一方独具个性色彩、使理论研究者心身自由的天地。被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的讨论的春风化雨催生出的《学习与探索》,一直是和中国当代学术理论界的命运休戚与共的。就此而言,她的由稚嫩到成熟  相似文献   
8.
日本人对鲁迅的介绍和研究一直比较重视.无论是从事研究的人数之多,还是取得的研究成果之大,在国外的鲁迅研究中,都以日本为最.其中贡献最大的,当推增田涉和竹内好二人.几十年来,在增田涉和竹内好周围,各自聚集了一批中国文学爱好者,在翻译、出版鲁迅著作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由于他们的不懈努力,鲁迅的主要著作现在都已经有了日译本.但如果把增田涉和竹内好加以对比,二者也有一些不同之处.增田涉以他和鲁迅深切的  相似文献   
9.
文学作品的内涵,并不是如科学知识那样的事实表现,而是人类跨越知性精神局限的心灵期待和寓意寄托。因此,文学批评也就不是事实与知识真假的判断,而是对人的内心价值尺度的体认。 以今天的眼光看,文学批评固然是一种文本鉴赏或作品分析的技术操作。但广义地看,它更是一种在特定哲学观念和文化意识支配下的精神价值阐述与弘扬活动。目前,不管从文学批评所面对和审视的作品对象的人文性质上考虑,还是着眼于批评家或鉴赏者对文本积极介入与生动感受的主体精神,那种将文学批评划归自然科学中的事实与知识评价之类的观念,显然与艺术实践不符。与科学抽象、推理相区别,重视与描述事物给人的映象或印象,基本上属于人们的意志和情愿类精神活动,即所谓的价值意识的对象化过  相似文献   
10.
抗日战争时期,残酷的战争烽火,迅速改变了二三十年代已有的文学格局,把文学的作者和读者们推到了一个全新的文化环境与历史背景中,使中国现代文学的时空条件发生了空前的大转换,并使中国文学产生了积极的和正面的进展。这种时空大转换,是透视和理解抗战时期中国文学的一个重要的视角。转换后的新的时空条件,是制约和促成这一时期文学独特特色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