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1篇
丛书文集   3篇
综合类   4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瞿秋白与河上肇,一个是中国的革命者,著名的作家和理论家;一个是日本的进步学者,杰出的经济学家。他们生活在不同的国度,战斗在不同的环境中,却有着共同的信仰,也有着相似的个人遭遇。一九三三年,河上肇在地下斗争中被捕,在监牢里写出了《狱中独语》,宣布与革命运动“断绝关系”;一九三五年,秋白同志在敌后的转移  相似文献   
2.
在英语专业本科的“基础英语”课堂中展开小组合作学习的探索,确定并实施了具体的小组合作学习行动研究方案,采用科学的统计检验方法,对行动研究方案实施的效果进行了科学的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小组合作学习对于提高学生自信、减轻语言焦虑、发展学习策略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值得进一步的探索和研究。  相似文献   
3.
符晓 《晋阳学刊》2016,(4):27-31
"眩惑"是王国维结合叔本华"媚美"概念和中国传统美学衍生出的理论,用以指称美学中"壮美"和"优美"的对立面。王国维将"眩惑"置于生活的反面,从中可以透视出一种反生活的美学观,成为近代美学的一股逆潮。  相似文献   
4.
偏见是这样一种思维现象,它总是较多地面对过去,执着于最初的概念与判断,拘泥于既定的认识和见解。它拒绝对不断发展的客观事物作认真的、实事求是的再认识与再研究,而只是把某个既定的、过时的或已被实践证明是谬误的判断与见解当作最后的结论,执拗地加以固守。偏见又是这样一种思维现象,它总是站在一个固定的角度上,用一种僵死的、一成不变的眼光看待事物,所以在它眼里展现的只能是一个被歪曲,不真实的世界。第一、它只能看到事物的一个方面,而看不到事物的其他方面;第二、它只能看到事物发展的某个片断,而  相似文献   
5.
“人的文学”与“生活的心”是相隔近百年的两种文学观,然而这两种观念却存在诸多联系,无论是在观念发生的背景、文学观念的内涵意义,还是语义生成的哲学基础上都有惊人的相似处.从发生背景而言,这两种文学观念都遵循一种“走出……”模式,其对生活和文学主体的阐释也高度一致;无论是“人的文学”还是“生活的心”,都强调用“心”去观照生活,旨在“为生活立心”而又在生活中“立美”.通过这两种文学观念的比较可以看到中国文学文脉的延续.  相似文献   
6.
性作为文学作品的母题之一,自古以来就备受人们的关注,但在真正提及这一话题时人们常常是遮遮掩掩。《看不见的人》作为美国黑人文学的代表性著作,我们在读这部作品的时候会发现,这一母体在这部作品中具体表述并不多。文章试图通过运用福柯的权力理论,另辟蹊径。通过对小说中隐约闪现的性描写的分析,分析小说中权力对人物的性规劝和他们的性反抗。展示一个在权力监视下性无能的社会现实,以及主体又是如何反抗这种监视从而实现自己存在价值的。  相似文献   
7.
王尔德是英国19世纪末唯美主义运动的代表人物,童话历来被认为是他唯美主义理论最理想的载体。《夜莺与玫瑰》在语言风格和思想内涵上表现了王尔德“为艺术而艺术”的创作原则以及唯美主义情怀,并具体体现于形式美和精神美这两方面。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