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2篇
综合类   8篇
  2019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
以后经典叙事学重新观照张悦然短篇小说《家》,发现其向"青春写作"作了短暂的告别,不再过分关注"自我",而是将视域扩展至当下年轻一代的生存困境,尤其是女性在新的历史语境下的解放,而且还涉及了"进城"主题,这显然是作家文学征途中的一朵"昙花"。  相似文献   
2.
鲁迅开创的以知识分子寻找文化家园为旨归的乡土小说,在客观上必然存在着叙事人现代文化与传统文化观念的强烈冲撞,鲁迅为这种文化乡土小说在叙事上营造了过去与现在、乡村与城市的双重时空关系。从而拓宽了乡土小说的表现领域和审美视阈。并使得二十世纪中国的乡土小说获得了宏阔的象征指向性和历史寓言性。  相似文献   
3.
以《神思》为出发点 ,通过对形象思维的主客观因素分析和心理各层面的比较 ,从心理学、脑科学的角度探讨形象思维的生成机制 ,认为形象思维是建立在表象基础上的表象链的动态过程 ,它包含抽象思维 ,是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综合作用的对世界的整体观照。  相似文献   
4.
从台湾乡土文学对"故乡"的描绘,探讨台湾乡土文学中"故乡"的多重内涵。认为台湾乡土文学中的"故乡"存在着现实的故乡,记忆中的大陆故乡(原乡)和精神上的文化"故乡"的三重空间。乡土文学中的文化"故乡"把"故乡"推上了隐喻和象征的层次,使之具有表现知识分子文化乡愁的意味,而知识分子的"文化乡愁"乃是乡土文学创作的根本旨归。  相似文献   
5.
何顿小说体现了以 “太阳” 为中心的总主题。其主题意蕴经历了从象征时代精神的“太阳”, 到分别以金钱和爱情为象征物, 进而引向具有形而上色彩的人生意义探索的嬗递, 最终建立起博爱的新理想。实现时代 “太阳” 与人物心灵 “太阳” 的合一, 表现出作者对当下世俗人生精神追求的思索  相似文献   
6.
贾平凹的文化乡土小说经历了乡土文化寻根、现代文明反思到现代乡土社会的新文化建构的探索过程.在形式上,则由写实转向意象化的手法,进而采用民族寓言的文本形式,把乡村的凋敝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失落联系起来,展示了知识分子对当下乡村和中华文化价值选择的思维轨迹.  相似文献   
7.
罗关德 《东南学术》2005,(6):162-167
在二十世纪的乡土小说创作中,莫言可谓是一个独特的存在.莫言的乡土小说,从人类学的角度透视了中华民族的种性、族性和文化性,以小说的方式抒写了中华民族百年的历史沧桑,并建构了"现代的我"和"原始的他"之间的文化血缘关系.从而给人以对中国传统文化更加深厚的体悟和认知,亦表现了其乡土小说的独特审美视阈.  相似文献   
8.
现代文学史分期的宏观鸟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历史演进到近一百多年,我国确乎起了数次的剧变.于是历史有了更迭迅速的近代史、现代史、当代史.文学亦在社会形态的迅猛更迭中,一一对应地划出了近代文学史、现代文学史、当代文学史,以及到今天已经不太新了的“新时期文学”.而历史和文学并不因其以往更迭的迅速及人类分期的迟钝而停滞,它将仍保持自身的发展速度.人类如果再遵循业已习惯了编史法而拟出一个“目前文学史”这无异于表明我们思维速度的滞后.面对历史的督促,重写文学史已成为现今文学界急待重视与解决的一大课题.然而,它又是一个异常  相似文献   
9.
罗关德 《江淮论坛》2004,(4):148-151
本文运用结构分析和人物类型分析,认为《暗示》是一部以人类学视角观照下的乡土小说。作品不仅在叙述手段上运用了反语言的策略,而且在内容上也体现了韩少功乡土小说的新的审美蕴含。  相似文献   
10.
中国“诗言志”的传统,曾几何时被“文以载道”的命题所取代,并俨然占立于中国文学的正堂,成为正宗的传统.无独有偶,新诗六十年的发展,亦以五四时期的言志起讫,渐渐地被强大的文以载道的传统牵进了社会生活的功利圈,使新诗重新面临着两难的选择,这就是舒婷这一代诗人所面临的现实困境,一方面是诗作为表现情感本身的强烈内驱力的诱使,另一方面是根深蒂固的社会功利性的强力指向。然而,舒婷这一代诗人的成功,也正在于藉着浪漫主义精神的张扬,挣脱了社会功利的束缚,使诗的情感生命得以突现,从而拨正了新诗的滑行轨道,为新诗的发展,繁荣确立了又一个坚实的基点。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