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2篇
综合类   15篇
  2015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3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2篇
  2001年   1篇
  1998年   1篇
  198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 从修辞学的角度来看,魏晋南北朝时期,以<文心雕龙>为代表,中国古代修辞学完成了从"自然发生"到"自觉探索"的转型,这是中国修辞学发展史上的一次飞跃.这次转型使中国修辞学研究境界得到了整体提升:一方面,中国修辞学研究从此走上了理性认识的道路;另一方面,它揭示了修辞学发展的内在动因,进而促进了修辞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名物化现象在语言系统的各个层面都有.在以往的研究中,语法系统中的名物化现象颇受关注,词汇系统中的名物化现象则不太受到关注.而对于词汇系统中的名物化现象也缺乏清晰的层次观念,对语素层面的名物化缺乏充分的认识.这就导致一些分歧观点的产生,如对"逆序类"结构是否存在的争论.名物化不仅发生在词层面,也发生在语素层面,其认知机制为转喻.明确语素名物化的观念对词汇语义和形式的理解有重要的意义.在意义方面,转喻机制不仅使语素本身发生语义转化,而且通过语义转指发展新的语义类范畴,改造整个词汇语义系统.在形式方面,语素不仅可以以本义参与造词,也可以以转义参与造词,从而提供高效的新词产生的途径.  相似文献   
3.
一九四八年初的一个夜晚,在法国巴黎专以上演创新剧目闻名的安东剧院演出了一台名叫《肮脏的手》的戏,立即在文坛上引起了极大的反响。人们争论不休的问题是:它是在怎样表现政治与道德的关系?暴力与人道主义的关系?共产主义与个人意志自由的关系?在绝望的社会中个人如何求生?共产  相似文献   
4.
中国修辞学发展可以概括为三次转型:从自然发生到自觉探索的转型;从文论附庸到独立学科的转型;从狭义修辞学到广义修辞学的转型.促使这种转型发展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从较为深层次上来看,观念与方法是非常重要的两个动因.因此,中国修辞学研究发展转型的历史就是修辞(学)观念和研究方法不断革新取巧的历史.  相似文献   
5.
"还会"是茶陵话中一个常用的词语,其除了具有和普通话中"还会"相同的意义、用法以外,还具有表否定的特殊用法。用于否定对方的观点或者行为方式。"还会"否定功能的产生是因为"还会"常用于反问句,是一个反问标记,由反问标记发展出否定功能。  相似文献   
6.
《文心雕龙》在论述文学创作中必然涉及对语言运用技巧方面即修辞学方面的论述。崇尚实用、文质并重,以“质”为主,以“文”为辅,就是刘勰修辞观的集中体现。不管是创作论,还是修辞论,《文心雕龙》主要是以儒家思想为准则的。  相似文献   
7.
改革开放给我国社会组织结构带来颠覆性变化,许多新的现象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特别是有些一时的负面事象,比如“仇富”、“仇官”、“问题少年”、“医患关系”、“二代”类等等,在社会上造成一种“浑象”.从修辞批评的视角来看,这种“浑象”是因为语言标签化、语言对心理认知的导向性造成的.由此,我们必须履行相应的社会义务,澄清事象的本质,还原事实真实,倡导并培养积极健康的国民心态.  相似文献   
8.
一九四八年初的一个夜晚,在法国巴黎专以上演创新剧目闻名的安东剧院演出了一台名叫《肮脏的手》的戏,立即在文坛上引起了极大的反响.人们争论不休的问题是:它是在怎样表现政治与道德的关系?暴力与人道主义的关系?共产主义与个人意志自由的关系?在绝望的社会中个人如何求生?共产  相似文献   
9.
林旻晖  罗渊 《江淮论坛》2015,(2):175-180
中国修辞学经历着一个与学术生态互相磨合、改造和适应的过程。学术生态主要表现为价值导向和学术体制,修辞学因其非实用性而徘徊在主流价值之外;因为缺乏明确的学科定位而在体制内被边沿化。广义修辞学开辟了中国修辞学发展的新方向,在新的发展中,应该在个性特色理论建设的同时,主动融入现有学术生态,重视实用价值,开展多样化的应用性研究;尊重学术体制,明确学科定位;强化话语权意识,建设有利的学科平台,最终实现修辞学大繁荣。  相似文献   
10.
中国修辞学发展历程也是实用和科学两种代表性价值观的选择过程。总体而言,中国修辞学研究更偏向于实用性,体现为很强的实用主义倾向。到20-21世纪之交,学界自觉地提出了科学性口号。实用与科学是矛盾的对立统一,人们的努力必然向着矛盾的对立面复归,试图在“实用”与“科学”之间寻求平衡点,追求一种和谐的平衡性发展。这是学术上的一种以“实用”与“科学”为两极的价值观念的矛盾运动,中国修辞学的发展正是这种矛盾运动的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