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3篇
综合类   23篇
  2011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4年   2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2篇
  1978年   1篇
  197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同“四人邦”反党集团的斗争中,毛主席一针见血地指出“四人邦”“形而上学猖獗”.“四人邦”形而上学猖獗的一个突出表现,就是大搞形而上学独断论,把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歪曲成僵死不变的教条,从而加以否定.多年以来,他们凭借手中的权力,大造反动舆论,造成了恶劣的后果.正本清沅,肃清他们的流毒,端正对待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态度,是关系到革命成败的一个大问题,也是胜利完成新时期总任务的迫切需要.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太一生水》所涉及的范畴如太一,神明,水的辨析以及该文与战国时期的相关文献如《黄帝四经》、《文子》等的比较,以具体的史料,否定了此前以为该文是“孔孟之间”春秋战国之际、“出自关尹一派”或“出自老子”的诸种说法,论证了该文是战国中后期楚国黄老道家的作品。  相似文献   
3.
宋学之成立,既是经学发展自身矛盾运动的结果,也是汉学经过玄学思潮洗礼和佛道之学的冲击以后上层统治集团的一种价值选择。否定汉唐章句训诂和义疏之学以阐发儒经义理为重点,将儒学导入形上路径使其哲理化并反作用于经世改革实践,是宋学的本质。其发展演进表现出源一流分的态势:以胡瑗为代表的明体达用之学率先开出以范仲淹、王安石等长江流域经学家的明体以达用之学,其致太平的功利目标十分明显;另一支则以程朱理学以及陆学等长江流域经学家为代表,倡明体而达用,走向了性理学一途。程朱理学实为宋学之右翼。  相似文献   
4.
“实学”本义为切实有用之学。中国实学可溯诸汉代儒学以经学兴起之时,然作为概括一种学术本质特色的特指范畴,则始于北宋。宋儒视先秦孔孟儒学为崇实黜虚,修己以治人的实学。程、朱宣称“惟理为实”,学者泛观博览,格、致、正、诚,穷理、尽性,进而修、齐、治、平的功夫,就是圣门实学;陆王则宣称“心即理”,心学即实学。明清之际,实学表现为一股具有忧患意识、经世意识、批判意识、启蒙和改良意识、实证科学意识和哲学唯物论意识的批判现实主义思潮。近代实学表现出了重振儒学经世传统、救亡图存、中体西用和趋时更新等新的理论特色。  相似文献   
5.
本文用史论结合的方法驳斥了梁效对子产的种种诟诬.全文分四部分:(一)子产平定叛乱和三大改革的性质;(二)子产与孔丘、子产与邓析;(三)子产的唯物主义无神论思想:(四)梁效诟诬子产的背景、动机.文章认为:子产是我国奴隶制崩溃时期向新兴地主阶级转化的一位杰出的政治改革家、法家学派的先驱人物之一、唯物主义思想家和无神论者.“作封洫”、“作丘赋”、“铸刑书”是子产为封建经济打基础的三项重要改革.孔丘之谓“礼”与子产之谓“礼”既相区别又有联系,前者是指殷商以至周代的奴隶制的等级名分制度;后者则是维护封建统治秩序的政治、法律制度和道德的总纲;孔丘和子产在政治路线和哲学路线上都是截然不同的.本文还对被梁效歪曲篡改了的有关子产和孔丘、子产和邓析之间的关系的史料作了辨伪考订;对梁效诟诬子产的动机和手法进行了揭露和批判.  相似文献   
6.
关于《老子》哲学,近年来我国哲学史界多侧重于探究它的本体论,即作为《老子》哲学最高范畴的“道”,是精神性的本体,还是物质性的实体的问题。至于它的认识方法论问题,则由于持论较为一致——多认为它是辩证法的,甚且有指它为先秦辩证法杰作的——而未予以充分注意。而这个问题,对于判断《老子》哲学的基本属性却是至关重要的。管见认为,《老子》哲学是道一元论的唯心主义形而上学体系。限于题旨,本文对它的唯心主义性质不作辨论。 一、《老子》的形而上学观 《老子》成书,约在战国中期,它基本上保留了老聃的思想,这是学术界颇具倾向性的意见。《老子》甲、乙两种帛书本的出土,亦可维持此说。 《老子》的主旨有二:其一是宣扬在“礼乐征伐自诸侯出”的特定历史条件下,那些被“降在皂隶”的奴隶主贵族的全生葆真之术,其二是对“人君南面之术”作经验总结。这是长期作周王室守藏之吏的老聃力所能及的。此外,《老子》中也掺杂了若于军事方略方面的论述,与战国兵书大同小异,但与老氏的恬淡无为哲学却存在明显的矛盾。而对治军的经验进行总结,却是老聃力不能企的。说《老子》是一部兵书,尚无确据。《老子》最后成书,取材很广,前人之说已备。故书中有关军事辩证法的论述,抑或承袭他书而未及消化也未可知,  相似文献   
7.
本文通过对儒家道德修养主要范畴的分析 ,提出中国传统伦理学中的儒家道德修养方法论一般表现为外铄和内养相结合 ,但各有倾侧 ,从而形成了两条修养路线 ,即以孔子为代表的“道问学”路线和以孟子为代表的“尊德性”路线。前者又可称为“自明诚” ,后者则可称为“自诚明”。本文还提出 ,这种道德修养方法论又可称为道德认知论 ,与一般的哲学认知论有别。明清而后 ,道德认知论的外延逐渐扩大 ,其内涵亦相应发生了变化。  相似文献   
8.
韩非是我国先秦时期法治思想和辩证法思想的集大成者。他第一个在中国哲学史上提出了“矛盾之说”,从大量的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中抽象出了“矛盾”范畴,自觉或不自觉地在不同程度上论及到矛盾规律的一些方面,对我国古代辩证法思想的发展,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关于“矛盾之说”的辩证性质,我已另有专文论述。本文仅就韩非思想体系中的朴素辩证法思想,作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9.
中国佛教精神文明与当代中国精神文明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对佛教传入中土并扎根、传播、进而中国化的概述,提出了由《周易》奠定,经儒道显学的阐发而形成的中和之道,是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的结合点的观点。文章着重分析了佛教精神文明的内容和本质,指出佛教精神文明在强调自身道德修养的同时,更注重个人对全社会人类的奉献。其所奉行的道德修养教条,集中反映了佛教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文章指出,由于佛教脱离了中国的社会和历史实际,其所要建立的精神文明带有明显的理想和空想以及消极性质,但是,对于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仍然具有重要的批判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0.
郭店楚墓竹简印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国家基本建设规模的不断扩大,一批批埋藏地下的珍贵文物频频曝光,以简书和帛书论,以楚为最。安徽阜阳竹简、长沙马王堆汉墓帛书。云梦睡虎地竹简、荆门包山楚简和这一批郭店楚墓竹简等并是其例。这些简书、帛书的出土、整理和公布,为古代文化思想史研究提供了不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