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1篇
综合类   7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范稳的“藏地三部曲”是一片释、耶、爱熔铸成的人间净土。这种“奇观”式的写作呈现出一个被强加了“西藏性”的西藏,而生产和消费“奇观”的代价是将西藏特例化、工艺品化,从而使我们错失了真实的西藏。  相似文献   
2.
"新时期"初期文学的"人"声鼎沸中的"人",是由眼睛和心灵组构而成的克服了动物性的神人。正因为是神人,"人"才会认定世人的心早已蒙尘、朽坏,并试图给他们施行洗心、换心的外科手术。洗心、换心术其实是一种诡谲的修辞,它的结果一定是发现"我们"都有一颗红亮的心,"我们"从来就是"人"。  相似文献   
3.
编者按:关于中国现代文学的起点一直是当前现代文学研究者的热门话题.对此,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其中许志英先生提出的"以五四时期为中国现代文学的起点"是代表性的一说.该组文章是对该观点不同角度的阐释.其中许志英先生《量变起点到质变起点》是其在今年第三期《文学评论》上发表的相关文章的进一步补充.该组文章有助于活跃和丰富中国现代文学史的研究.  相似文献   
4.
范稳的"藏地三部曲"是一片释、耶、爱熔铸成的人间净土。这种"奇观"式的写作呈现出一个被强加了"西藏性"的西藏,而生产和消费"奇观"的代价是将西藏特例化、工艺品化,从而使我们错失了真实的西藏。  相似文献   
5.
目前由《复旦学报》发起的“中国文学史分期讨论”,出现了许多相分歧的意见。伽达默尔说:”一切言说都以一种公共的语言为前提,或者说都在创造一种公共的语言。正如希腊人所说,中间放着某种事物,这是交谈的双方共有的.他们可以就它交换意见。因此谈话想取得的目的,即关于这件事达成一致意见,必然意味着在言说中首先要构造出一种公共的语言。”(《真理与方法》)在这次关于中国文学史分期的言说中,  相似文献   
6.
多余人的多余,是一种与生俱来的斫伤。零余者则把零余归咎于生活的贫困、性的压抑和现代的苦闷。这种向外归咎的取向,倾泄着也鼓荡起怨恨情绪,而怨恨情绪,实为革命的先声。  相似文献   
7.
风中那首歌久久不散——《许三观卖血记》精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许三观卖血记》以十二次卖血仪式,抽象出傻子许三观的一生。仪式化的小说像戏,像诗,也像歌。举重若轻地勾画出无休止的生死锁链中生命的本然情态。此种情态往往潜隐着神性。  相似文献   
8.
老舍世界与中国现代化进程存在着生产经营方式变革、对新旧人物不同的道德褒贬和作品中流露的挽歌底蕴等三方面的深刻错位.老舍是感觉经验型作家和他的末世人心态这二者导致了这种错位.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