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1篇
丛书文集   1篇
综合类   5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3年   1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是政府职能由包办型向服务型转变的重要体现,政府从公共文化服务的主要提供者到购买者这一身份的转型,可以提高公共文化服务与管理水平,实现公共文化产品多元供给,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制机制,聚合社会力量并打造联动的公共文化服务平台。从公共文化资源整合机制、供需机制、工作机制、平台构建四个方面创新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机制,构建“政府搭台——市场辅助——民众参与”的平台,以建立一种有利于政府职能全面转变、促进公共文化服务均衡化发展的模式。  相似文献   
2.
耿达 《东方论坛》2016,(1):71-74
部曲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发生了许多变化,作为一个阶层群体,部曲有其鲜明的特征,即以宗法关系为纽带、重义.部曲主要依附于庄园地主,在庄园里从事农业、手工业等生产劳动.部曲的活跃时期反映了兵户制的瓦解和私兵制的兴起,为魏晋南北朝时期政权更迭频繁提供条件并影响了国家统一进程.  相似文献   
3.
为纪念杰出的文学家吴承恩逝世四百周年,江苏省社会科学院文学所、江苏省作家协会、《江海学刊》编辑部、淮安县纪念吴承恩逝世四百周年委员会、连云港市社联文联联合举办了首届《西游记》  相似文献   
4.
建国初期在计划体制下建立起来的文化行业,不仅建立了一个明确的资源配置系统,而且同时建立了文化行业或日文化战线的概念范畴,成为了当代中国文化领域的主流话语,并延续30多年。从公共管理的角度看,文化行业概念范畴的变迁体现了国家文化治理理念的变化,构成了国家文化管理结构调整的理论基础。世界范围内,国家文化管理结构存在树结构与果结构两种基本形态。一般认为,树结构形态是国家权威主义理念在文化领域的具体表达,而果结构形态则是分权主义理念的具体体现,两种管理形态都有其自身的局限性。中国作为“后发赶超型”国家,要经历一个较长时间的转型过渡时期,需要在学习和借鉴的基础上创立具有中国特色的“树一果结构”文化管理形态。  相似文献   
5.
20世纪二三十年代,“到都市去”与“回乡村去”成为背道而驰的两大社会现象,“乡村破产”和“都市膨胀”为知识分子所广泛关注和焦虑。由此,“建设新都市”和“改造旧乡村”成为解决城乡关系危机的两条路径,并在当时形成两股强劲的思潮。是“发展都市以救济乡村”还是“发展乡村以救济都市”抑或是“都市与乡村相互调和”,知识分子都进行了深刻的讨论。当今城乡发展须打破“二元对立”格局,建立“文化共同体”,促进城乡关系协调融合发展。  相似文献   
6.
20世纪3、40年代,梁漱溟和费孝通相继对中国农村问题进行理论研究并付诸实践。梁漱溟从文化改造着手,试图通过建立新礼俗、乡学和村学来教育民众,以最终复兴中国传统文化;费孝通则从经济建设出发,通过发展分散的乡土工业来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准,以满足农民的切身利益。两者的视角一个是“由外而内”,一个是“自内而外”,对中国农村问题的认识既有相似又有明显差异,代表了近代中国“乡村改造”的两条路向。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