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2篇
理论方法论   3篇
综合类   4篇
  2019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
萧红选取“童年回忆”这种叙述模式,不仅写出了地域特有的自然景观和生存状态,而且借助追忆,一次次重返乡土童年,真切地看到和认识了自身的历史,并在情感的宣泄中得到了心灵的慰藉。同时,这种回忆也是她介入人生体验,展开生命审视的一条途径。她通过“童年回忆”深刻地认清了现实的生存困境。  相似文献   
2.
张爱玲的<封锁>以车厢内外的世界隐喻了社会和人生,借此表明:战乱的封锁固然可怕,但更可怕的是社会规范对人的封锁,人们对自己思想的封锁.正是后一种封锁,造成了人与人的疏离,人成了永远的孤独者.同时它还揭示了人性弱点:人们渴望背叛既定生存状态、既定社会角色,行动起来却又瞻前顾后,畏首畏尾.由此,她用一个非常态的封锁空间展现了人生的真相:人生的常态就是社会规范对人的封锁,也是人对自我的囚禁.张爱玲要表现的,正是那面向丰富的"真人"如何在现实的规范下,在"好人"的全国中逐渐风干成为"标本"这一令人深思的人生寓言.  相似文献   
3.
4.
曹禺在<北京人>中着力展示了士大夫文化的没落,对传统的道德文明和畸形都市文明予以决绝的批判,从生命力的角度思考人类社会的走向,并试图借助原始人的生命形态为北京人注入新的活力,为民族精神的再造寻找一条出路.  相似文献   
5.
却道天凉好个秋──谈白先勇小说的意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却道天凉好个秋──谈白先勇小说的意境胡亭亭,王洪涛白先勇的小说写得有意境,仿佛诗。他的作品,常常令人想起辛弃疾那首著名的词:“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一样的惆怅落寞,一...  相似文献   
6.
萧红在她的小说中将女性的全部困境尽量拉向自身并予以身体化的呈现,通过女性身体的毁弃、“性”的主体地位的丧失、人格尊严的失落等几个方面展示了女性自我与主体丧失的亚文化地位。这种写法揭示了女性命运的悲剧性,无疑也是对男性中心社会的批判。  相似文献   
7.
企业并购中存在很大的文化风险,为实现企业并购后的成功,企业文化整合是企业并购实施阶段中非常重要的环节。文章阐述了企业并购中存在由于文化冲突而产生的文化风险,并提出并购的文化整合原则和整合策略以确保并购的成功。  相似文献   
8.
萧红和迟子建虽属于不同的时代,但她们拥有相同的生命意识,即自然与人平等。这种普泛的生命意识,使得她们的作品打通了人与植物、人与动物的界限,她们笔下的生命境界呈现出丰满多姿的样态。同时,她们在作品中表达了不同的死亡意识,萧红专注于不可言喻的人生命运之苦,她笔下的生命,都是在命运的拨弄下完成的一个悲惨阴暗的过程:任何生命一旦诞生,就不可避免地开始生生死死、生死轮回的悲剧过程。迟子建面对死亡,则有着超然、达观的态度。她把死亡写得诗意而美丽:死似乎只是别一类生的开始,生命在死亡之后还可以得到延伸。她笔下的生与死是相互渗透,相互伴随的。  相似文献   
9.
庐隐因婚恋题材在五四作家中卓然独立,她通过小说中的女性形象表达了自己对个性解放、婚姻自主的追求,以及追求中的迷惘、困惑和悲哀.她的作品深深地打着悲哀的烙印,这既是她自身的悲哀和痛苦的外泄,也是时代的症候及文学潮流的影响.同时,她的悲哀主义还与她的审美观念有着密切的联系,她是一个"悲哀的叹美者".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