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2篇
综合类   5篇
社会学   1篇
  2010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3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1989-2001年阿根廷的"新自由主义"改革历程,证明了经济与政治的不均衡发展是导致发展中国家陷入现代化困境的重要因素之一;经济现代化具有天然的不均衡性,国家必须实现政治发展,以政治上的均衡手段,即通过提供更加完整、更加充盈、公正的均衡性公共物品,消除或减轻经济现代化 的不均衡后果,引导经济现代化的正确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2.
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的“社区建设”运动,为城市基层自治制度的变革提供了契机,在各种区域性社区试验的推动下,城市基昙自治制度的制度空间、制度基础和制度结构都相应地发生了变化,其总体趋向是有利于自主社会的发育和居民自治能力的提升。但是,由于这场制度变革的内在推动力来源于国家而非居民自身,因此,现有的制度创新不可避负.地在国家所作的制度定位和制度所需的社会基础之间面临张力,其最终绩效取决于我们能否实现制度变革驱动力的转换。  相似文献   
3.
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城市基层自治制度的变革与反思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的“社区建设”运动,为城市基层自治制度的变革提供了契机,在各种区域性社区试验的推动下,城市基层自治制度的制度空间、制度基础和制度结构都相应地发生了变化,其总体趋向是有利于自主社会的发育和居民自治能力的提升。但是,由于这场制度变革的内在推动力来源于国家而非居民自身,因此,现有的制度创新不可避免地在国家所作的制度定位和制度所需的社会基础之间面临张力,其最终绩效取决于我们能否实现制度变革驱动力的转换。  相似文献   
4.
OECD的积极型社会政策的核心理念,是以社会投资、社会参与和积极干预的方式全面提升社会成员抵御风险的能力,并以此减轻福利国家的税收依赖和社会弱势群体的福利依赖。围绕着"社会投资"的理念,积极型社会政策不再仅仅关注人生的低谷和尾声,而是扩展至人生的所有阶段,并具体呈现为积极型的儿童发展政策、成年就业政策和老年保障政策。OECD的经验可以为我国社会政策改革与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提供有益的借鉴。
Abstract:
The Organization of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 (OECD) set up its active welfare policies and practiced them successfully among its member nations over the past two decades.These active welfare policies,different from the traditional ones,put their stress on investing the individuals capabilities and making the best use of them.In addition,the OECD active welfare policies can benefit all people by maintaining the balance between the government and beneficiaries.All these experiences are introduced...  相似文献   
5.
论我国选民罢免权行使方式之转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我国由选民(选举单位)直接行使对代表的罢免权的方式,是建立在直接民主的理想观念和制度模式基础上的,虽然在价值层面上体现了较高的民主程度,但从制度实践的角度看,它所需要的客观实现条件已经消亡,与我国社会物质生产的发展现状以及现阶段国情不相符合,致使现行代表罢免制度在实践中已经陷入了既不宜将就现状又无法有效改善现状的两难困境。因此,完善我国代表罢免制度的根本出路并不在于强化代表与选民的关系,而在于实现从直接罢免方式向间接罢免方式的转变,具体而言,就是在完善选举制度的前提下,在全国人大及地方各级人大增设一个专门委员会(工作委员会),专司监督和罢免本级人大代表的职能,代表选民和选举单位行使对代表的监督罢免权。  相似文献   
6.
在当今史学看来,划分“历史分水岭”的做法无异于裁剪历史,以反历史的方式对待历史,使“历史的真实”湮没在意识形态话语的抽象命题中。这话说得有理,只是在一般的层面上谈论中国历史,还是有必要对1840年鸦片战争的政治转折、1900年义和团运动的社会转折、1905年废除科举的文化转折给予特别的关注。其中,1750年前后的中西分流,被一些史学家视为中国经济发展史上的转折点。尽管在1700年~1820年间,中国的GNP依然高于欧洲和日本,1820年,中国的GNP是欧洲的1.22倍,1890年达到日本的5.28倍,但此时已成强弩之末,分流的格局初露端倪。加州大学尔湾分校的中国史学家彭慕兰(Kenneth Pomeranz)细致地描绘了这个历史的分水岭。  相似文献   
7.
人民主权原则是近代以来全球范围内民主化浪潮及其所建立的现代民主制度的理论基石,它已为一切民主或自诩为民主的国家所认同,但是,由于人民主权原则的思想发展极为复杂,各国对其基本内涵理解不一,故而相应的制度表现形式也相差甚远。本文的论证旨在表明,人民主权原则即便在其支持者那里也并不具有完全一致的内涵,而是存在着作为“抽象原则”的人民主权原则和作为“具体原则”的人民主权原则的思想分野。对原则采取的不同的理论取向自然是特定历史“情境”下的必然,但是,进入“革命后社会”的国家却有必要对以往非常态下的制度选择重新加以思考。  相似文献   
8.
在南京东路街道社区的"社区建设"活动中,特定的居民结构、建筑结构和组织结构分别作为时间因素、空间因素和人的因素,发挥着构筑社区公共空间的作用.在上述因素的合力作用下,居民委员会的传统角色正在发生转换,国家与社会的关系也正在发生着微妙的变化,这种变化预示着社区有可能成长为"后单位时期"新型的社会组织空间.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