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2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就《雷雨》访曹禺同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雷雨》,是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一部优秀剧作。四十多年来,对于《雷雨》的认识和评价,是有争论的。为了开展学术研究,求大同存小异,我准备写《试论〈雷雨〉戏剧冲突》,以作引玉之砖。在写作过程中,有一些问题,是需要请曹禺同志赐教的。来到北京以后,我才知道,曹禺同志很忙,正在创作《王昭君》。这是敬爱的周总理生前给他的任务。七月的北京,虽不是骄阳似火,但也是挥汗如雨。曹禺同志已是六十八岁的高龄,又患有心脏病,还有繁重的社会活动。我怎么好在这个时刻去打搅他呢?还是向北京人民艺术剧院业务组的同志请教吧。当我向刘涛、李滨二位同志阐述我的观点并提出问题以  相似文献   
2.
读了四幕话剧《于无声处》十月演出本,也就联想到鲁迅在黎明前最黑暗的年代写的诗句:“万家墨面没蒿莱,敢有歌吟动地哀,心事浩茫连广宇,于无声处听惊雷。”《于无声处》的作者,继承与发扬了话剧艺术的光荣传统,爱人民之所爱,恨人民之所恨,把一九七六年被“四人帮”颠倒了的历史,重新颠倒了过来。《于无声处》不仅在舞台上说出了人民群众想说但没有说出来的话;而且把这一惊天地、泣鬼神的“四五”革命群众运动,从侧面描绘出来了。它犹如出鞘的利剑,伸张了革命的正义。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