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2篇
丛书文集   1篇
综合类   11篇
  2021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8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生命是教育的逻辑起点和最终归宿。现实的学校道德教育受工具理性的影响,在道德教育的理念及其具体的实施过程中缺乏对教育对象的生命本身的关注,作为生命主体的学生来说,其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被简单地割裂,这是道德教育的异化。相比而言,佛教以人人皆具佛性,众生皆可成佛的生命智慧为我们回归教育的本真,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2.
投资普通高中教育是我国农村家庭改变生存状况、提高生命质量、实现阶层向上流动的主要渠道。从新制度经济学的视角来看,影响该项教育投资预期收益的主要因素是交易成本大、费用高。其具体表现为交易资产专用性高、交易不确定性强、交易频率低和交易度量难度大。针对这些因素提出具体的解决思路。  相似文献   
3.
关中—天水经济区的设立,为区域内高等教育的合作、交流提供了良好的契机。应成立高等教育区域合作协调指导机构——关中—天水经济区高等教育委员会;合理配置区域合作资源要素,积极搭建关中—天水经济区高等教育资源共享服务平台;学习借鉴已有成功经验,积极创新关中—天水经济区高等教育区域合作模式;精心设计开发区域合作项目,努力建设关中-天水经济区高等教育区域合作有效载体;广泛开展多种形式的高等教育区域合作,丰富区域教育合作内容;建立高等教育协作利益补偿和激励机制,引导关中—天水经济区高等教育合作区域顺利展开,以期实现关中-天水经济区高等教育的一体化。  相似文献   
4.
农村中小学教师是农村教育的施教者和乡风文明的传承者.市场导向的城镇化挤压了农村公共空间,引发了其自我身份的集体焦虑.化解思路在于农村中小学教师社会角色本分的适时归位,即摒弃城乡二元对立的教育理念,回归农村教育的育人本真;施行农村中小学教师的无校籍管理,增强其公共资源的流动性;给予乡土课程的合法性,弱化农村中小学教师评价制度的"城本"倾向;并依法依规保障农村中小学教师的工资待遇.  相似文献   
5.
师范生是我国教师资格考试制度的构建基点,其“免考—省考—国考”角色的渐进变迁,清晰反映了我国教师资格考试制度从无到有,从过渡、试点到全面实施的发展轨迹。其中,上移教师管理权限、规范师资来源、构建高师院校教育改革“倒逼机制”和形成尊师重教社会风气是其变迁主旨。理顺教师资格考试制度与师范生招生制度及招教考试制度间的和谐关系是教师管理制度改革的趋势之一。  相似文献   
6.
课程是地方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关键着力点,是地方高校基本职能实现的有效媒介。特定文化情境中人存在方式的应然与实然,决定了"地方文化人"是地方高校课程价改革值取向理性选择。但我们必须克服其间的两种倾向,一是以市场为导向的功利性迎合,二是唯从于话语霸权的自我降格。  相似文献   
7.
教师的权利及其维护——一种交易成本的观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师的权利源于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之间,以教育服务为对象而进行的交易。在制度化教育中,其权利易受国家强势的外在侵犯及由此而致的自我放弃。清晰界定学校教师的权利,提高国家侵权行为的违约成本,唤醒教师的权利意识,以及完善教师权利救济制度等是有效维护其权利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8.
教师管理开放度直接关涉教育目的实现的规范与有效。建国以来,我国中小学教师管理以育人为主旨,在教师称谓、教师培养及教师评价三个层面,经历了由封闭、统一向开放、多元转变的渐进历程。其间,国家意志、教育本质及地区间的发展差异是其渐进转变的基本维度,以防教育的异化和价值的迷失。  相似文献   
9.
220世纪20年代与50年代,中国社会先后发生了两次旨在收回国家教育主权的运动,但两次运动由于国家政权性质的迥异而产生了不同的历史影响:第一次收回教育权运动的实际成果是北洋政府针对外国人办学所颁布的6条规定,国家教育主权未能彻底收回。第二次收回教育权运动则是最后地、彻底地、永远地结束了一百年来帝国主义对中国的文化侵略。在全球化的今天,我们一方面必须以史为鉴,捍卫抽象的、终极性教育主权;另一方面我们可以部分让渡具体的、低一级的教育权利与权力,以期寻求国家利益与国际利益的互利、双赢。  相似文献   
10.
“生命”是教育的逻辑起点和最终归宿。现实的学校道德教育受工具理性的影响,在道德教育的理念及基具体的实施过程中缺乏对教育对象的“生命”本身的关注,作为生命主体的学生来说,其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被简单地割裂,这是道德教育的异化。相比而言,佛教以“人人皆具佛性,众生皆可成佛”的生命智慧为我们回归教育的本真,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