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1篇
理论方法论   1篇
综合类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卡尔托西奥(Cartosio)与博洛尼亚(S Bologna)创办的那本富于战斗精神的史学杂志《5.1》也反映了相同的态度。博洛尼亚是一位研究工人问题的学者,他在帕多瓦大学讲授劳工运动史。博洛尼亚也是有关德国工人委员会这篇重要文章的作者。这篇文章曾以暗示的口吻提到过世界产业工人组织的美国革命工联主义。  相似文献   
2.
0.“触导机制”的由来 迄今为止,在所有论述人类与语言之间关系的学说中,乔姆斯基的“语言习得机制”无疑是最富魅力的说法之一。四十年前,B·罗素问道:“人和世界的接触是短暂的、个人的、有限的,那么人是怎样对世界了解得如此之多的呢?”回答是:通过语言。若进一步问:一个人是如何获得语言能力的呢?乔姆斯基答曰:“看来解决这一问题的唯一合理的意  相似文献   
3.
本文在归纳当代语言学的发展过程,提出“方法革命时期”这一命名的基础上,着重论述了该时期的历史背景和原动力,该时期的方法特征以及该时期的格局变化和成就。文章强调自50年代以来科学主义精神和科学哲学对语言研究的主导影响,认为在这一影响下,语言研究的方法产生了革命性的变化,这一变化是认识论进步的标志,它包括认识角度的变更、认识视野的拓展、认识焦点的移动和认识维度的丰富。方法的革命性变化极大地丰富了人类对语言的认识;反映了新学科现象在语言学领域的产生和发展;进而实现了语言研究的人文主义复归,语言学出现了历史性的螺旋式上升。文章还从“方法革命”的角度评述了我国语言研究进展滞缓的主要原因,并着重指出,应该充分利用国外语言研究在方法革命方面所给予的启迪去开拓国内语言研究的新局面,而不是超越这一必需的时期去站在国外研究的跑道上推动自身的发展。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