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0篇
民族学   1篇
丛书文集   2篇
理论方法论   1篇
综合类   7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祁山古道中段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祁山古道中段指西秦岭南支和北支之问的部分,分为寒峡支道和黑谷支道。一、寒峡支道。起于今礼县长道镇,溯西汉水支流漾水河南下至西和县城附近,经骆谷径、龙门径和威武径南下与南段接通:1、骆谷径。在今西和县城折向西南顺洛峪河南下,渡西汉水,在今平乐镇与覆津道连接。2、龙门径。在今西和县城向东南翻越红岭山,经石峡镇坛土关至成县纸坊镇分三路,一路顺甘沟河南下,经府城镇至太石河渡西汉水,接南段覆津支道;一路经小川镇南下。于镡河南渡西汉水接唐鸣水道;第三路东经殿山梁、白洼崖或西狭栈道至同谷古城,接青泥河道、木皮岭道、白水路和青泥岭道。3、威武径。起于西和县城北,东南经芦河、草关村、上六巷、下六巷至石峡镇与龙门径汇合。二、黑谷支道。该道起于白关堡,经汪川、苏城、黄渚、水泉南下至成县。  相似文献   
2.
秦汉时期,中原王朝经陇右地区南下经略川蜀,促进了陇蜀两地经济、文化交流的发展。早在秦代,蜀地丝绸可能经祁山古道北运,供应官府需求和少数民族上层人物。东汉时,佛教、摇钱树等信仰沿西南丝路与祁山古道影响及陇右地区;虞诩开通下辨(今成县西北)至沮县(今勉县西北)的嘉陵江水道后,蜀地大米、食盐等商品大量输入陇南,陇蜀两地经济联系进一步加强。东晋南朝时期,生活在今陇南地区的氐人在南北贸易中十分活跃,获利颇丰,以祁山古道为中介的陇蜀两地之间的佛教交流频繁。  相似文献   
3.
4.
5.
以往城市旅游网络研究忽略了对综合实力的表征,能级作为涵盖经济、潜力和环境在内的综合概念,进一步丰富了网络内涵,为旅游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立足点.本文以粤港澳大湾区为例,通过改进城市旅游能级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计算2006年、2010年、2014年、2018年的城市旅游能级指数,利用改进的引力模型形成关系数据——城市旅游能级联系,借助社会网络分析方法探讨网络结构特征,并通过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剖析个体网络结构效应.研究发现,在以广、港、澳、深等城市主导旅游网络格局并辐射其他城市的长期影响下,东莞等城市也逐渐呈现出一定扩散作用,整体网络的扩散效应大于集聚效应;网络中"一家独大"的局面弱化,珠江西岸城市竞争优势提升;存在明显的核心—边缘结构,呈现"同等级匹配"的小团体合作模式.城市旅游集聚与扩散能力、控制与依赖能力、城市旅游产业地位、外商直接投资、旅游要素流动等正向影响城市旅游能级联系水平,而邻近城市数量呈现负向影响作用.这揭示了在包含经济、潜力和环境的"全域"层面,极化—涓滴效应仍然奏效,且在旅游领域证实了网络中城际联系的非地理邻近性,即不存在邻近关系的城市也会在全球化、信息化的今天产生互动关联,甚至通过这种互动关联颠覆传统网络格局.为今后进一步引导粤港澳大湾区内部城市互联协作、优化旅游空间结构和一体化发展提供了立足点与参考点.  相似文献   
6.
7.
丝绸之路陇右南道形成于春秋时期,战国晚期至西汉初年获得初步发展。西汉时期,在原有西行道路的基础上,开辟了一条经张川、秦安、静宁、通渭、定西、榆中至兰州西固渡黄河通青海或河西的官道,称为陇右南道东段北线。东汉以后,随着行政中心南移、沿线人口减少和自然环境的劣化以及畜牧经济的发展,北线逐渐衰落,而经清水、天水、甘谷、陇西、渭源、临洮、临夏入青海的南线秦州路逐渐成为西行主干道。至唐代、北宋,陇右南道甘肃东段南线更加繁荣。但由于受区域政治形势的影响,唐代陇右南道东段北线与南线个别路段走向发生了改变。北宋以后,陇右南道秦州路趋于衰落,逐渐被由关中西入平凉,翻越六盘山至隆德、静宁、会宁,再翻越华家岭,经定西至兰州的新线路取代。  相似文献   
8.
卡约文化时期,北方草原之路支线已深入青海境内。公元前6世纪至公元前3世纪中期,波斯帝国、亚历山大帝国、赛琉古王国对促进欧、亚、非三大洲世界性交往做出过杰出贡献。前3世纪中期至前2世纪末,中亚希腊化国家巴克特里亚(大夏)可能已通过青海道与中国贸易往来。公元前3世纪至公元3世纪初,罗马帝国、安息帝国与汉帝国的崛起促使了丝绸之路的畅通,但汉政府"隔绝羌胡"的政策使青海道失去了国际通道的功能。公元3世纪初至7世纪初,由于萨珊波斯的经营与中国各政权的重视,联系中国与中亚、西亚的交通大道"丝绸之路"仍畅通无阻。4至6世纪,在吐谷浑的经营下,青海道成为中国南北与域外联系的最重要的国际通道。7世纪至9世纪中期,阿拉伯帝国、吐蕃帝国与大唐帝国的崛起使横跨欧亚大陆的丝绸之路极度繁荣。这时在吐蕃的控制下,青海道在连接中国南北与西域、中亚乃至西亚的交通中仍然发挥着重要作用。9世纪末至13世纪初期,由于大国崩溃、小国林立,丝路东西两段俱走向衰落。不过北宋时期,青海凭借地缘优势,仍为沟通西域与中原的重要的国际通道。13世纪初期至15世纪初,在丝绸之路一度复兴的背景下,青海道地位下降,但仍为中西往来的通道。15世纪以后,由于丝路东西段沿线均战乱不已,青海道随整个丝绸之路的衰落而衰落。  相似文献   
9.
过去的五年,我省教育信息化进入了全面快速发展的时期,电教馆的事业也进入了一个全面快速发展的新阶段。在教育厅和地方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的直接领导下,电教馆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主动适应时代要求,奋发努力,开拓进取,求真务实,着力推进信息技术教育普及、全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计划的实施,促进教育技术事业发展,尤其在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的实施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积累了大规模快速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的经验,增强了专业化服务的本领。在组织资源建设与集成、各类人员信息技术和教育技术培训、教育技术应用研究与推广、技术支持与服务等方面,发挥了我们的优势,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相似文献   
10.
文章在吸收前人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重新探讨了唐蕃古道大震关至鄯城段的走向。对古道经过的大震关、分水驿、清水县、伏羌故城、陇西故城、襄武故城、武街驿、龙支故城的位置提出了新的见解,纠正了已有研究中秦州至伏羌段走向的错误认识,对已有研究中伏羌至襄武段、凤林关至鄯州段的结论提出质疑,并做了新的考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