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1篇
综合类   9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5篇
  1984年   1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红楼梦》是我国的一个语言艺术的宝库,曹雪芹驾驭语言的高超技巧,两百多年来赢得了多少评论家的赞叹,不少文章曾对此作过详细的分析.本文不想再作全面的评论,只想对书中运用的双关语作一下分析,以此探索《红楼梦》运用修辞手法的特点和经验.一对“双关”过去有种种说法,有的叫  相似文献   
2.
目前辞书所释魏晋南北朝词语,尚不完备,故撰写《拾零》,拾遗补缺。所释之义未必尽当,还望赐教。无何为无故、无端之义。今新版《辞海》、《辞源》释此词时,均列二义:一指不久,二指没有什么。惜未列其汉魂以来的常见义。如:《汉书·金日(石单)传》:“何罗亡何从外入。”颜师古注:“亡何,犹言无故。”“亡”与“无”通,“亡何”即“无何”。刘淇《助字辨略》卷二云:“诸无何并是无故之辞,无故犹云无端,俗云没来由是也。”“尚书于果曰:臣诚不识古事,如闻百姓之言,先皇建都于此,无何欲移,以为不可。”(《魏书·神元平文诸帝子孙传》)“无何欲移”即无放要迁移。“婆罗门心愧悔伏,顶礼融足,句日之中,无何而去。”(《高僧传·释道融》)此谓无故离开。“刺史陇西王尔朱天光。揔士马于此寺。寺门无何都崩,天光见而恶之。其年、天光战败,斩于东市也。”(《洛阳伽蓝记·城西·宝光寺》)“无何都崩”,即无缘无故全崩塌,所以视为不祥之兆。  相似文献   
3.
认为“狼狈”之狼即豺狼,狈为狼的一种,并由二物的“生话习性”而引伸出“猝遽”的义项。此说最早见于唐代段成式的《酉阳杂俎》,至后世影响深远。朱起凤的《辞通》即采此说;台湾所编《中文大辞典》亦主此说,云:“狼狈,二兽相附而行,离则颠仆,故以为颠蹶困顿之喻,引申为颠倒失措、悽惶之意。”近见丁忱等同志编的《趣味字词故事》(湖北教育出版社,1985年版),更将此演绎成一则故事。今案:以上说法实属牵强附会。比喻彼此勾结之义的“狼狈”,与作匆遽及困顿讲的“狼狈”,实际上是同音、同形的两个词,它们不但义项不同,而且来源不同、构词法亦不同,不应混为一谈.“狼狈”一词在古代有多种写法,如“狼贝”:狼贝不知所向。(《后汉书·任光传》)  相似文献   
4.
本文所释词语,都是魏晋南北朝时流行的俗词语,然而词义比较特殊,为一般辞书所未收,因而容易误解。今略陈鄙义,试为之解,以期引起同好们的注意,共同切磋琢磨,求得确诂。转一指吹奏乐器,如:“笳吟度陇咽,笛转出关鸣”。(陈后主《昭君怨》)“笛转”犹“笛吹”。“单吟如转箫,群噪学调笙。”(颜之推《和阳纳言听鸣蝉篇》)“转箫”犹吹箫。“寥戾清笳转,萧条边马烦。”(谢脁《随王鼓吹曲十首·从戎曲》)“清笳转”,即清笳鸣。“出则鸣驺御道,文物成行,饶吹响发,笳声哀转。”(《洛阳伽蓝记·城南·高阳王寺》)《太平广记》引此文,“转”作“啭”,两字通。《广韵》去声线韵,“转”、“啭”同为知恋  相似文献   
5.
魏晋南北朝的俗词语,是汉语词汇史上尚待研究的一个课题,不少词的特殊意义,不见辞书收录,鲜为人知,今试释数例,以求教于时贤,冀共同斟酌,以获确解。奠专指以碗盘装盛莱肴。“奠”原有置放之义,故可有此  相似文献   
6.
刘义庆著《世说新语》在文学史上有很高的地位,其影响远及日本。但此书及刘孝标的注包括不少晋宋间的特殊词语,其词义为一般辞书所不载,故解读困难。近人对《世说》词语考释颇多,发明甚夥。即使如此,其中仍有一些词语,待进一步考释。今呈一得之愚,以续诸贤之貂。  相似文献   
7.
本文主要探索魏晋南北朝常见俗词语的特殊词义,这些词义为一般辞书所未收。故拙稿中的某些条目或许对辞书的编纂、汉语词汇史的研究,稍有裨益。文中释义不当之处,还望专家、同行们批评指正。  相似文献   
8.
词语意义的讹变人们较少注意到,也还未见专门论述,因为这种现象不够普遍,例证少,比较特殊。词义演变的常见现象有词义的扩大、缩小、转移等,这些是正常的变化。词语意义的所谓讹变是指非正常的变化,是由于人们对词义的误解(包括无意的和有意的)而引起的。语言有社会性。如果对词义的误解只发生在个别人身上,并不为大家所接受,那当然会影响人们的交际。可是如果由于某些原因,这一误解得到了大家的公认,习非成是,那么这种误解就不会妨碍人们的交际,反而会流行起来而成为某一词语的固定的义项。词语意义的这种习非成是的演变方式,我们姑且称之为讹变。由讹变而获得的义项,我们称之为讹变义,以此与  相似文献   
9.
成语的来源比较复杂,大多数出自不同历史时期的历史典籍。在使用中不少仍然沿用典籍中的原义,但也有一些目前的通用义已和原义不相同了。所以成语的释义往往比解释一般词语困难,需要慎重对待。目前国内有多种成语词典,其中甘肃师范大学中文系编的《汉语成语词典》(下简称《词典》)影响较大,也比较有代表性。现试结合其中的部分条目,谈几点看法。  相似文献   
10.
本文考释的主要是流行于魏晋南北朝的俗词语,希望以此弥补有关辞书释义时的疏漏,同时亦为汉语史的研究提供一些材料。不妥之处还望批评指正。 持 常作介词用,犹“以”。“持”作动词用时有“拿”之义,由此虚化而成为介词。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