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篇
  免费   1篇
丛书文集   2篇
综合类   3篇
  2023年   2篇
  2020年   2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1.
张之洞与湖北工业化的起始:汉阳铁厂“由粤移鄂”透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光绪十五年(公元1889年)冬,张之洞调任鄂督,其原在粤所订炼铁机炉也随之移鄂兴办。铁厂移鄂,标志着湖北工业化的起始。但此举并非张氏之初衷,亦非出于继任粤督李瀚章之不喜洋务,遇事推诿。实际上,这是清廷中枢为了抑制李鸿章集团势力过于膨胀,有意“扬张抑李”,扶植张之洞,并考虑到湖北省自然资源、位置、交通有利条件,而作出的重要决策。湖北钢铁工业之建立,乃是晚清特定的政治局势与湖北省资源、位置等人文自然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2.
3.
财政压力往往是推动国家制度变革的重要原因,在财政压力下诞生的近代邮政具备明显的经济特征。通过对晚清时期经济因素对邮政发展影响的研究,发现各府邮政机构数量与到最近通商口岸距离显著负相关,表现出明显的辐射效应。同时,拥有较大通商口岸的省,各府邮政机构数量更多受到工商业发展与贸易水平等现代经济因素的影响,其他省份各府则更多受人口、交通等传统经济因素的影响。总体来看,晚清近代邮政的分布已表现出明显的经济特征,与服务于政治需要的传统驿传体系形成了鲜明对比。  相似文献   
4.
晚清中国处于传统向近代转型时期,通货膨胀同样具有过渡形态特点。铸币材料来源的多元化和各级政府对于发行权控制力差异,造成币种之间购买力变化的区别,构成通货膨胀层级性。咸丰朝币种购买力之间的背离和新政时期同向失速形成各自表征。表象化区别掩盖下的是货币政策对财政依附和传统货币思想主导地位。晚清通货膨胀层次性特征折射发行权力离散的状况和程度,在反映物价水平变迁之时深刻揭露中央政府对于发行权的失控。层级性则是货币权力外移和清政府对不同币种控制力差异的主要体现。它通过通胀为舞台将中央权力离散的危害性和传统货币制度、思想的落后性暴露无遗。  相似文献   
5.
袁为鹏  龚达 《江海学刊》2023,(1):209-219
徽商同和号与兆成号的商业文书,蕴含有清末徽州地区的货币行用方面的丰富信息。因商业发达,19世纪初以来外来银元已在徽州地区货币使用中占据相当优势。太平天国战争时期,徽州地区银两的使用曾一度回升,但战后随着地区经济的复苏和茶叶贸易的复兴,外国银元在市场重新取得了绝对优势。这表明太平天国战争虽对地区经济产生了巨大影响,但徽州地区经济战后恢复迅猛。藉此,亦可比较讨论晚清城乡之间和南北两地货币使用结构的差异。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