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丛书文集   2篇
综合类   7篇
  2014年   1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2008年拉萨“3.14”打砸抢烧事件发生后,CNN、BBC、法国《世界报》、《德国画报》等有影响的媒体,不辨真伪,以讹传讹,推波助澜,严重的损坏了中国的国际形象。其抹黑中国,遏制中国,甚至破坏北京奥运会的用心昭然若揭;从新闻学的角度来看,这些报道是对真实性原则的践踏,是对新闻职业道德的违背,是倾向性的异化,是阶级性的集中表现。  相似文献   
2.
3.
在社会转型时期,由于主客观因素的影响,部分大学生逐渐对宗教发生了兴趣。根据调查显示,大学生接触或者信仰宗教主要受到以下几个方面因素的影响:家庭、地域和民族等环境因素的影响、大学生群体的心理需求,宗教道德、文化和宗教本身的吸引,社会转型和社会的发展的影响等。  相似文献   
4.
1874年,以"立言"为目的<循环日报>的创办,成为近现代以来"文人论政"传统的发轫.纵观世界报刊史,"文人论政"在中国近现代史上一枝独秀,并形成优良传统.其孕生有着复杂的思想根源,既源于西方,又区别于西方;在宗旨上,它以政论为灵魂;在实践上,则以致用为目的,新闻救国,言论报国.  相似文献   
5.
王韬是我国维新运动兴起前最重要的新闻思想家,他集办报实践家与学者于一身,站在中西汇通的角度上,全面阐述了对新闻事业的认识,对中国新闻思想的奠基与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直接影响了维新思想家们的办报理念及办报实践.文章拟以<循环日报>为例,对王韬的报刊思想作简要的评析:一是"四方通达"的新闻功能观;二是"立言求变"的新闻政论观;三是"通才"的新闻人才观:四是"华人资本、华人操权"的新闻舆论主权观等.  相似文献   
6.
文章对近现代新闻史上"文人论政"传统的形成原因及其主要表现形式进行了探析.形成原因主要包括内因和外因两个方面,从内因上讲,它与中国知识分子所独有的清议传统密不可分,这一切都源于儒家的文化传统和这一传统孕育出的入世精神;从外因上讲,它又与西方自由主义报刊理念密切相连,这一切又都源于西风东渐和这些理念在华的逐渐深入人心.主要表现形式包括四个方面:深厚的爱国情怀;独立的报刊品格;鲜明的舆论倾向及明显畅快的文风等.  相似文献   
7.
袁新洁 《船山学刊》2009,(3):181-184
同盟会成立前后。革命派报刊与保皇派报刊之间发生了三次大论战。分别是同盟会成立前,以美洲为主战场的第一次大论战:同盟会成立前后,以日本为主战场的第二次大论战;同盟会成立后,以南洋的新加坡为主战场的第三次大论战。通过这三次论战。形势发生了有利于革命派的转变,并使民主革命的思想深入人心.为辛亥革命作了思想上、舆论上的准备。  相似文献   
8.
随着各类媒体迅速崛起,竞争日趋激烈,党报作为我国最具权威性的平面媒体,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更加有声有色,就必须发挥优势,实现信息的有效供给,这是增强党报公信力的出发点;做强“大事”报道,这是增强党报公信力的重要手段;加强舆论监督,这是增强党报公信力的关键环节;满足受众需求,这是增强党报公信力的目的所在。  相似文献   
9.
辛亥革命时期<民报>与<新民丛报>围绕着革命与改良展开的论战,是辛亥革命前夕的一场引导民众从改良主义迷雾中醒悟过来的思想解放运动.论战为辛亥革命作了舆论上的准备,此外还促进了革命报刊的发展.五四时期<新青年>与封建顽固派报刊围绕着新旧思潮展开的激战,唤醒了青年一代冲破封建思想的牢笼.为五四运动的到来做了思想准备.解放战争时期<新华日报>与<中央日报>、<大公报>围绕着和平与内战展开的较量,让广大人民群众看清了谁在挑动内战、谁在维护和平.有力的配合了我党领导的人民解放战争的发展并取得最后胜利.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