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丛书文集   1篇
综合类   13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1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2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史记》的志怪和司马迁的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史记》的志怪和司马迁的思想袁达一部文学作品,总要或深或浅地打上作家的思想印记,一个作家的思想总要对他的作品产生这样那样的影响。名垂千古的文学与史学巨著《史记》,是司马迁留给中华民族的一件瑰宝,同时也留给后人不少思索:表现在《史记》里的思想是什么?司...  相似文献   
2.
建设大学低碳校园存在着认识不到位、责任不明确、措施不配套、政策不完善、投入不落实、协调不得力等问题。大学低碳校园建设必须强化低碳校园建设的文化哺育机制,完善低碳校园建设的实践机制,激活低碳校园建设的内在动力机制,建立低碳校园建设的全程考核机制。  相似文献   
3.
诚信在社会主义新时期税收中的作用越来越凸显,日益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和重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诚信是税收的保障,税收伦理与诚信相互依存,这种关系为我国税收创造了良好的环境。但非诚信纳税问题不可忽视,针对非诚信纳税,提倡诚信光荣的纳税美德、培育以企业为核心的税收规范,为形成制度化纳税文化体系提供对策和依据。  相似文献   
4.
陶渊明《述酒》新解袁达陶渊明的《述酒》是一首难解而又重要的诗。对《述酒》内涵的认识,历来有两种意见,一种是可解派,这派人一方面认为《述酒》难以理解,另一方面却尝试以史解诗。一种是不可解派,认为《述酒》深奥玄秘,难以索解。两派意见虽然不无道理,但他们的...  相似文献   
5.
<正> 刘勰说:“音以律文.”(《以文心雕龙·声律》)如果把诗歌转化成有声语言,这种情况就更加明显、如果一句诗全用低沉的仄声,那就会“沈则响发而断”;如果全用昂扬的平声,那就会“飞则声扬不还”.这就象人口吃不清,“亦文家之吃也”.只有高低相配,参差错落,使其“辘轳交还,逆鳞相比”,才能“声转于吻,玲珑如振玉;辞靡于耳,累累如贯珠”.因此,“声画妍蚩,寄在吟咏,吟咏滋味,流于字句,气力穷于和韵.”(《文心雕龙·声律》)从音韵学的观点来看,声调韵脚在诗文中规律地出现,可以烘托意象,激动情感,特别是韵脚的选择,更加重要.  相似文献   
6.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现代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一些令人担忧的伦理危机,主要表现为一些现代企业在生产、交换、消费等领域的经济伦理问题,不仅直接损害了消费者的利益和社会的长远利益,扰乱了社会主义经济秩序,而且严重影响了现代企业的生存和发展。研究现代企业经济伦理是全球化经济一体化发展下的国际竞争新形势的需要,从制度伦理、经济伦理的角度,明确现代企业未来建设的方向,有利于现代企业提高竞争优势,实现可持续发展。最后,现代企业建设还需处理好伦理道德的主体性与规范性、现实性与理想性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陶渊明反反复复地说到"回归",说到对上古的怀念与向往。通观陶渊明的诗文和思想,这实际上表现了他对道的不懈追求和向往。如果放在中国民族文化的背景中考察,这种"回归"情结,是中华民族心理特点和诗人所处时代交汇的结果。  相似文献   
8.
刘宋时代的颜延之说,阮籍的《咏怀诗》“难以情测”,钟嵘说他“言在耳目之内,情寄八荒之表。……颇多感慨之词,厥旨渊放,归趣难求”。真是英雄所见略同,唐代的李善也说:“嗣宗身仕乱朝,恐罹谤遇,因兹发咏,每有忧生之嗟,虽志在刺讥,而文多隐避,百代以下,难以情测。可见,对阮籍的《咏怀诗》,不要说我们读不懂,就是距他很近的人也莫明其妙。千百年来,对《咏怀诗》的理解,不少人都是在猜谜。  相似文献   
9.
一颗痛苦心灵的历程——试析曹植的心理矛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除了现实的世界之外,每个人还有一个神秘莫测的心灵世界。从一定意义上讲,文学作品正是这个心灵的精神产儿。令人奇怪的是,人们在欢天喜地地接受这个新生儿来到人世以后,却忘掉了它的母亲。这就造成了一种不公正的现象:对于作家的心灵,人们很少问津。笔者不揣浅陋,对曹植的心理作以分析,希望在这方面做一点探索。 曹植虽然“生乎乱,长乎军”,但他的家庭却是很有地位的。他出生的那一年,曹操“追黄巾至济北乞降。冬,受降卒三十余万,男女百余万口。”并且做了兖州牧。曹植五岁的时  相似文献   
10.
<正>郑辰铎先生在《插图本中国文学史》中写道,汉赋“弘丽的体制,绶诞的叙述,过度的描状,夸张的铺写”,使人远远地看见了一片霞彩,一道金光,却把握不到什么.……他们只是一具五彩斑斓的中空的画漆的立柜。”(见该书第一册第92一93页,作家出版社,1958年版)郑先生虽然不满意汉赋的内容空虚,但是却没有否定它彩霞般的弘丽。既然弘丽,就可以愉悦耳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