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篇
  免费   0篇
民族学   9篇
丛书文集   3篇
  2012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成他相续论》是法称著作中唯一一部不是专门讨论因明问题,而是站在唯识学派的立场上运用他的因明理论论证"他人心续"存在的论书。该论以及调服天所著唯一的印度人的注释梵文原本均已不存在,迄今为止的研究都以藏文本为基础。奥地利科学院亚洲人文历史研究所藏有一份该论典注疏的梵文残卷照相拷贝。这份写卷使我们第一次有可能体味法称《成他相续论》的梵文原文风貌。但该写卷严重残缺,仅存7叶片。根据这些仅有的资料,文章对该写卷的状况和内容做了描述,进行写卷的部分还原工作,并根据从该写卷中获得的新资料对前人研究作了修订。  相似文献   
2.
吐蕃本教丧葬仪轨研究——敦煌古藏文写卷P.T.1042解读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讨论了敦煌古藏文本教写卷的学术价值,提供了P.T.1042的译文和疑难词语的考释。  相似文献   
3.
敦煌古藏文写卷中有许多写卷写的是与苯教丧葬仪轨有关的一些仪轨故事。本文将对反映吐蕃苯教丧葬仪轨佛教化的敦煌古藏文写卷 P.T.239(背面,以下不再注明)作解读,并对这写卷的历史背景稍做探求。笔者深感这项研究的重要,虽功力不够,仍勉为其文,恳请大家批评指正。有一点需要说明一下。法国老一辈的藏学家石泰安先生曾对 P.T.239作过解读,1970年他发表了专文《一份关于西藏苯波丧葬仪式的古代文献》(Stein,1970)。他  相似文献   
4.
试论吐蕃从部落制向国家制的过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的考古发现证明,早在人类的童年时代,藏族先民便开始创造史前文化。但是西藏奴隶制国家政权的形成在一些藏史论著中则要被推到公元7世纪上半叶松赞干布时代。松赞干布时代的吐蕃王朝已是个制度完备、疆域辽阔的成熟的奴隶制国家政权,如果.兑在此以前的吐蕃社会(本文称之为早期吐蕃)仍处在氏族社会阶段,那末吐蕃王朝的出现便显得突然。笔者不揣冒味,在此提出些稍微不同的看法,祈请各位专家学者赐教。  相似文献   
5.
本教主寺雍仲林寺座落在后藏日喀则地区南木林县。从日喀则沿雅鲁藏布江向东走80多公里,便到渡口小镇大竹卡,在此便可遥望河对岸半山腰上的雍仲林寺。那色彩鲜艳的顶饰给附近一片荒山增添了许多生机。渡过雅鲁藏布江后再走20多分钟的山路便可到达雍仲林寺。这是1983年在一片瓦砾废墟上重新建起的小寺。重新修建起来的只有一座主殿,里面供着建寺人达瓦坚赞的灵塔和壁画;一座大经堂,是全寺僧人集中进行宗教活动的场所;此外还有一些僧舍。  相似文献   
6.
羌人西迁与和阗起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北史·西域传》有一段特别引人注目的话:“自高昌以西,诺国人皆高鼻深目,唯此[于阗]一国貌不甚胡,颇类华夏。”(《周书》及《通典》也有同样的记载。)要解释这种现象,就得追溯和阗起源的历史。  相似文献   
7.
苯教研究二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藏古代著名的“苯”就是“四门天苯”,对此《名称宝洲名》(sgrags-pa-rin-chen- gling-grags)[ka卷第13页正面6行)有记叙: 大臣斯囊达古(zi-nam-stag-gu)进言:“为护卫龙体,请让一辛波向洁净神灵祈愿,以便使神灵不降天谴,(大王)不被逐走他方,而是执掌社稷大政,请赶快商讨吧!”竹夏囊赛(gru-zha gnam-gsas)进言道:“若不让苯中精华‘四门天苯”护卫龙体,则必将寿元短促,时有不测。我还要再三重申,如果没有开示、四门天苯,的身辛 (Sku-gshen),那末夭鹏姜茹(lha-rgol lcam-ru)就烦躁不安”。对此大王心中仍然  相似文献   
8.
“德乌”(ldevu)这一古代藏语词可能从象雄语中借来的,也可能已成了象雄语和藏语所共有的词语。 按照现在一般藏语用法,“lde”和“ldevu”的意思很难说有什么不同。这一词语有这样的用法,即“ldevu-mig”指开锁的工具,该词又是二十八星宿中的“大火”(snron)的另一种名称。一般地说,“ldevu-mig”是指开门的工具,但“门”不只是指房门,而且还经常指一般所说的“三门”,即身、语、意三门。脱离了这“三门”,那就什么都不存在了,而能正确地打开这“三门”的必定是“正慧”(shes-rab  相似文献   
9.
阿底夏与十一世纪西藏西部的佛教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中印两国都是文明古国,历史上两国曾有过广泛深入的文化交流.这种文化交流一方面使得中国文化(包括藏族文化)曾在一定历史时期内获得新鲜血液,促进了自身的繁荣和发展;另一方面使得印度古代文化的某些内容在中国古代文献(包括藏文文献)中得到保留。可以说,这是中国文化对印度文化的一种贡献。  相似文献   
10.
译者赘言 本文是挪威专治苯教的藏学家克瓦尔耐(P、kvaer-ne)的专著《西藏苯教徒的葬礼》的前两章。该书是笔者遵导师王尧教授之嘱为《国外藏学研究译文集》而译的。该书前两章对苯教历史作了宏观式的描述,对西藏宗教史的教学与科研均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故先在这里发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