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2篇
综合类   1篇
  2014年   1篇
  201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贾国宝  杨方 《兰州学刊》2010,(Z1):89-90
文章首先对"李叔同传记热"出现的原因作了概况的分析,并通过对三个典型文本的选取与分析,指称它们传记写作方面的得失,进而得出结论:一部好的传记作品应当是"同情之默然"与"心性之体会"的结合。  相似文献   
2.
贾国宝 《兰州学刊》2010,(6):179-181
文章根据"刺激—回应"的理论模式,解析张爱玲的乱世创伤的缘由,以及这一乱世创伤对作家文学创作的具体影响与表现。认为张爱玲的文学作品弥漫着郁郁苍苍的乱世之感,这种乱世之感主要来自于作家切实的战争体验所带来的巨大的心理刺激和精神创伤,张爱玲的文学创作某种程度上正是这一创伤记忆的展现。具体表现在:一是两种截然迥异的文学风格即沉重与闲适;二是通过对婚姻和家的渴求的热衷,刻画市民阶层的精神惶恐。  相似文献   
3.
学僧的文学创作及其所呈现的入世转向,离不开"人间佛教"的深刻影响。太虚大师倡导的"人间佛教"是中国近代以来佛教思潮的重要组成部分,标志着现代佛教革新方向的确立,进一步推动了佛教的"社会化"与"世俗化"。五四前后,僧界涌现出特殊的学僧群体,他们基本上是太虚思想的支持者和拥护者。深受"人间佛教"思想影响的他们,在文学创作上自觉追求对现实生活的深切关注,面对国家的被侵略,不忘爱国情怀的抒发。更为突出的是,他们敢于直面佛门内部的新旧冲突,尝试运用小说的形式描述年轻主人公的悲惨遭遇,感伤的情绪尤其浓郁,它是学僧作家自身困境的真实表现。僧俗之间的隔膜、冲突等不和谐的一面,他们也予以表现。学僧用写实的笔法关切现实生活,具有先锋意识和入世情怀。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