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1篇
理论方法论   3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贾学清 《学术交流》2003,(7):147-149
元杂剧科范是剧本规定的主要动作表情和舞台效果 ,它的文学功能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塑造人物形象。二、推动情节发展。三、营造环境气氛。科范的这些功能由于其自身的原因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结合有代表性的剧目 ,具体分析元杂剧科范的文学功能 ,阐释其重要的戏剧意义 ,是很有必要的。  相似文献   
2.
贾学清 《学术交流》2006,(7):150-152
马致远有着异乎寻常的功业欲望。但当抱负成空、在现实中碰壁后,他又淋漓尽致地抒发怀才不遇的牢骚,将自己的不幸归因于宿命。否定功名,讥笑圣贤;厕身青楼,放浪形骸。他否定传统价值观念、游戏人生,以极端的生活方式畸形地“独善其身”,而对自己的社会责任、历史使命漠然置之,将儒家文化中那种积极进取、忧国忧民等优秀的传统一概加以抛弃。他对这种生活愈是沉迷执著,其个体生命价值就愈显得晦暗,自我的丧失就愈严重。  相似文献   
3.
诸葛亮是<三国演义>中最具光彩的一位政治家、军事家,其"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儒雅气度是人们脑海中的不灭形象,直到今天他依然是预见和智谋的象征.从文本出发寻绎在群雄逐鹿的三国时期诸葛亮的一系列统战政策,透析其对蜀汉政权的重要意义,也许会给21世纪的人们一些新的启示.  相似文献   
4.
贾学清 《学术交流》2005,(7):172-176
<儒林外史>作为一部18世纪中国知识分子的命运写真,蕴蓄着作者吴敬梓深沉的悲剧意识.这种悲剧意识缘自于对现实文人生存困境的思索以及寻求出路的理想幻灭.作品所揭示的这种主体悲剧意识的内涵,可归纳为三个方面1."一代文人有厄"--哀其不幸的悲悯;2.无力补天的无奈;3.人格理想幻灭的悲哀.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