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3篇
理论方法论   5篇
综合类   1篇
  1994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本文分析了《易传》对中国美学思想具有决定意义的四方面内容:首先《易传》肯定了天地万物具有美的特性,从而默契天真、冥周物理成了审美的出发点。其次,以变易思想为指导,在艺术上强调神思、神妙、神奇的境界。第三,《周易》的忧患意识深深地影响着中国的审美价值取向,成为中国艺术的主旨。第四,言有尽而意无穷、情景交融的审美评价,显然来自立象以尽意,来自易象的其志远,其言曲而中,其事肆而隐,易道深奥几微的特点。作者认为《易传》丰富了《易经》的审美意识,成为中国传统美学思想的坚实基石。  相似文献   
2.
<正> 王夫之的美学思想,主要通过论诗、论乐,阐发儒家的美学理论。他关于中国古代美学范畴之一的兴观群怨的论述极其深刻,是我国古典美学宝贵的理论遗产。本文拟对此作些探讨。“小于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论语·阳货》)自孔子提出  相似文献   
3.
“人生之问题,日往复于吾前”,王国维在近代中国动荡的社会环境中,接受了叔本华悲观主义人生哲学,成为中国近代较为系统地宣传悲观主义人生哲学的代表.本文试就王国维学说的时代背景、理论渊源及评价,发表一些不甚成熟的看法.  相似文献   
4.
《易经》是中国文化的源头活水,蕴含着极其丰富的审美意识。它反映了周初以前的美意识,并在此基础上作出了重大的发展。《易经》的象、数、理包孕着丰富的美学内涵,而其本身就是一部极有价值的文学作品。它不仅提示了当时艺术活动的信息,并且对把握审美规律具有很大的启示作用:把履、比、观作为审美认识的源泉;由象到意,达到穷神知化的深层审美认识;以变易为核心的简易、不易渗透着审美的一般规律;而“中行”思想贯穿于整个审美活动之中。  相似文献   
5.
王国维,浙江海宁人,是我国近代著名的学者之一。他在文艺理论、史学等方面作出了重大的贡献。他一生的学术活动可分为三个时期:前期——1906年(三十岁)以前,主要从事教育与哲学研究工作。中期——1907年至1911年,主要从事文艺理论和戏剧史的研究。后期——1911年至1927年,主要从事小学和史学等方面的研究。王国维一生的科学研究成果,主要是在他放弃了叔本华的唯意志论以后的二十年中。他在文艺理论与史学方面的研究,坚持了唯物主义的方法,正如郭沫若同志所说的;“王国维研究学问的方法合乎科学的规律,他也确实是得到了空前的收获。”(《历史人物》第77页)现对王国维的研究方法作一初步的探索。  相似文献   
6.
虚静——庄子审美的核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虚静的哲学一般虚静在哲学上的含义,首先反映在道家的宇宙本体“道”的特性上。老子曾用六字说明道的特性:“致虚极,守静笃”(《老子》第十六章)。《文子》说:“道者虚无平易,清静柔弱。”(《道原》)因此道是“视之不见”,“听之不闻”,“搏(抟)之不得”(名之为夷、希、微)。所以黑格尔解释夷、希、微(I—H—w)时说,“被  相似文献   
7.
古·雅·美     
当历代文物——无论是钟鼎彝器,还是雕塑陶俑,或是绘画书法……展现在我们眼前时,一种古色古香的美感在我们胸中油然而生。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美呢?可名之曰:古雅。 古雅一词,从字义上来说,即是古朴典雅,高尚美好的意思。我国近代学者王国维  相似文献   
8.
本文对朱光潜(1897—1986)前期美学思想作了比较全面的评述。文章从四个方面展开:首先介绍了朱光潜关于美感经验是人们主观心理的审美活动,美是审美主体情趣的表现的思想;其次说明朱光潜用西方美学理论分析研究“境界说”,较为全面地论述了艺术的境界必须是情趣与意象相契合,发展了境界理论;再次评述了朱光潜超功利的艺术观,强调艺术必须表现人的情感,以达至静穆、恬静,是酒神精神和日神精神的表现的思想。此外文章还指出朱光潜的美学渊源主要来自尼采、克罗齐的美学理论,同时吸取了我国儒家和道家的思想,强调中和之美和超脱出世。文章指出朱光潜美学理论虽属主观唯心主义范畴,但却含有不少合理因素。  相似文献   
9.
试论孔子审美的价值取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孔子的审美观点,以仁义为出发点,以功利为目的。他的审美情趣的价值取向:一是要求符合伦理目的,以达到“仁”。二是要求合乎“礼”,礼乐相结合,为一定的政治服务。三是认为审美活动具有认识功能,通过审美达到穷神知化。孔子审美的价值取向,揭示了不少审美活动的客观规律,对中国美学理论的发展作出了贡献;但由于强调为“克己复礼”服务,对审美评价存在着牵强附会,以偏概全的问题,所以对后世美学理论也起了消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