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7篇
综合类   3篇
  2023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1.
本文立足于已持续二十多年的中国市场化取向的渐进改革,借助发生在甘肃省古浪县时间跨度超过15年的农村"机井"投资纠纷司法个案,对其中牵涉到的农业生产基本设施(机井),及其所引发的公有产权(特别是集体产权)与私人产权之间因"产权交易"而展开的"博弈"的具体分析,揭示了中国社会经济转型期民间投资的真实和普遍语境--即始终存在于同公有产权和国家权力相互碰撞和纠缠的夹缝中.在此基础上,通过反思现有法学研究及司法审判在方法和思路方面的缺憾,对转型期民间投资法律规制的制度逻辑进行了探讨,并结合其他领域的民闻投资实践,对转型期中国经济法存在和发挥作用的现实基础进行了思考.  相似文献   
2.
赵忠龙 《兰州学刊》2014,(10):86-93
国有企业社会责任是国有企业得以保留的合法性基础,文章分析了两种典型的认识国有企业社会责任的误区,厘清了国有企业营利事业、慈善捐赠、主营业务、非主营业务和社会责任之间的联系与区别,结合我国国有企业改革实践提出了普通公司立法与特殊企业政策立法的复合调整机制,并针对竞争型国有企业与公益型国有企业分别提出了相应的规制政策思路。国企改革法治出路的关键应该在于,为广泛的社会群体提供反映其利益要求的渠道与平台,凝结社会共识,使社会公众对国有企业合理的期望诉求能够通过公司治理的相关制度安排来得到体现。  相似文献   
3.
《反垄断法》的有效实施需要政府主导的监管措施,社会经济活动的专业化使得由专业行政监管机关行使管辖权是最直接和最有效的,恰如3Q大战中工业和信息化部的监管活动。欧盟与美国对行政限制的规制经验,需要结合我国的历史传统和公有制实践。行政主体与经济主体之间并无截然的界限和实质区别,政府和任何公共团体均可依法从事经济或民、商事活动,或者以其行政权力帮助、扶持、强制企业限制竞争,客观需要将政府自身的反竞争行为与其它主体的反竞争行为平等地适用于《反垄断法》,如此政府的角色定位方能合理暨合法。  相似文献   
4.
灾难是文明的衍生物,我国当下需要灾难的规则化治理.规则化治理和经济法在灾后重建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同时,"灾后重建法案"具有工业化、城市化背景下的灾区市场生态重生的政策目标,因此,"灾区重建法案"应具有制定基础、实施主体、适用务件、政策工具及其目标等要素.灾区重建也离不开社会核心价值观的构建.  相似文献   
5.
财产权利产生于具体特定的环境资源约束条件之下,是政治维度对生产生活的治理需求以法律形式的外在体现。聚焦于“亚心”区域的样本和问题,财产权的研究内涵可以更加丰富,不仅包括原初的生产资料分配,还包括组织化生产的技能、权利、权力、责任、风险与收益,因而有益于更加深刻的理解复杂制度何以产生、如何有效。“亚心”区域的“天人合一”和“腾格里”思想可以作为财产权制度构造的价值诉求,体现在制度条文上将可能构造为财产权的公共义务。“亚心”区域启发的综合环境、政治与历史的财产权研究进路,可以凸显财产权制度设定环境公共义务的重要性,可以凸显公法主体行使自然资源所有权的必要性,并可提出现代国家建构和国家职能延伸的历史进程中验证财产权研究的可能路径。  相似文献   
6.
区域经济合作与协调法治化的目标是保障中央和地方政府产业促进政策的实现,一方面需要中央政府的宏观经济政策、产业政策布局和公共投资的拉动,另一方面则需要地方政府之间协调重大生产力布局,支持和帮助经济欠发达地区发展经济,促进全国各地区经济协调发展.我国区域经济合作与协调法治化应从尊重社会多元利益、完善公共政策咨询制度,优化国有经济布局、健全区域经济治理机制,以及完善"区域经济合作与协调促进"立法及配套措施等几个方面展开.  相似文献   
7.
中国铁路改革并不是简单的盈利导向型的企业化改造,而是通过市场机制更好地整合政府的财政补贴和企业的运营机制,提高铁路运营效率的目标是更好地实现公共福利.本文选取铁路客运作为论证公共交通管理和政府管制的分析材料,探讨了相应公用事业法律调控机制完善的政策思路,改革的核心是将政府对国有企业的直接投资转化为根据公共服务数量和质量确定的财政补贴.  相似文献   
8.
赵忠龙 《理论界》2010,(11):78-80
本文立论旨在构建政府积极财政政策和干预政策的法治化轨道,论证市场经济中政府督导的价值和功能。  相似文献   
9.
江平教授是当代中国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法学家之一,关注国家改革命运与法治进程,坚持市场经济、权利本位与依法治国,是他长期以来的标志性学术观点和基本定位。中国的改革已经持续了36年,当初改革的受益者逐渐步入"暮年","继承与接班人问题"也再一次困扰执政者如何选择未来的制度建构,于是人们再一次讨论政府与市场、再一次讨论政府与企业、再一次讨论改革与法治的关系。为了让读者能够进一步理解江平教授对上述问题的核心思想和见解,尤其是近年来他关于改革瓶颈与法治出路的思想观点,近日,云南大学法学院赵忠龙博士受本刊杨文德编辑的委托,在北京对江平教授进行了深度访谈。在访谈中,江平教授回顾了自己与中国法制进程的点滴故事,分析了当代中国改革的瓶颈,对改革与法治的关系、对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景提出了自己独到的看法。"法治精神"、"权利本位"、"爱国情怀"是理解江平教授学术志业和基本思想的一根主线。  相似文献   
10.
税收增额融资制度(TIF)是美国地方政府为促进经济发展而适用最为广泛的融资制度。TIF的成功具有这样一些特点:财政去中心化;体现并加强发展政策的财政支助;竞争性联邦主义;契合当代地方经济发展政策所需要的企业家精神。于我国而言TIF的意义不在于直接的照搬和移植,而在于考察美国TIF制度中政府、企业、市场经济和土地开发之间是如何通过法治联系在一起的,为我国的财政法治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