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0篇
管理学   5篇
民族学   1篇
丛书文集   3篇
  2019年   1篇
  2012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2篇
  196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如今、各类音响纷纷进入千家万户,人们随时可以欣赏到优美动听的音乐。然而,开关音响设备时千万不可大意,否则会影响音响的工作性能以致缩短其使用寿命。那么,应该怎样开关音响呢?  相似文献   
2.
自主创新需要勇气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世界各国发展历史经验证明,要发展就要有竞争力,要有竞争力就要有创新能力。而获得创新能力的唯一途径是自主的技术学习。因此。只有实施自主创新战略。才能发展技术能力。才能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相似文献   
3.
前言在中国加入WTO之际 ,中国企业的竞争力成为人们普遍关心和争论的问题。在对中国大型企业与西方大型企业进行比较研究之后 ,剑桥大学教授彼得·诺兰(Nolan,1999)认为中国的大企业在改革开放的20年间与西方企业的竞争力差距是拉大而不是缩小了 ,所以将很难在市场开放的条件下生存下来。但是这种一概而论经不起这样一个事实的检验:虽然中国企业群体在改革开放的起点上同处于技术和管理低水平状态 ,但经20年的发展历程已表现出巨大的竞争绩效上的差异 ,即在许多企业仍然没有摆脱困境的同时 ,一些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中国企…  相似文献   
4.
路风 《管理世界》2019,35(9):164-194
走上自主开发道路和形成以高铁替代传统铁路的"激进方针"是中国高铁被公认为伟大成就的两个关键因素。但是,这两个因素在中国开始建设高铁的起点上并不存在,而是在过程中才出现的。本文采取过程性和历史性的视角,通过对这两个"转变"过程的全景式分析,揭示出在解释中国高铁的成功时被广泛忽略的因素——中国铁路装备工业的技术能力基础和国家对于发动铁路激进创新的关键作用。这些分析否定了"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是中国高铁技术进步之源的流行性说法,也指出了造就成功的战略行动背后的深层次原因。本文最后指出,系统层次的创新是保持中国高铁领先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认为中国工业发展应当遵循“比较优势”的观点实质上是要求政府放弃工业政策和技术政策 ,但在解释工业竞争力源泉上却贫乏无力。本研究通过对中国激光光盘播放机工业发展经验的分析证明 ,基于本土市场需求特点的产品创新以及企业在技术学习和能力发展上的努力 ,才是技术相对落后国家的企业能够在开放市场条件下获得竞争优势的原因。中国DVD工业目前遭到被征收高额专利费的困境 ,突出说明了中国工业发展在技术结构上所面临的制约。突破这种制约不仅要求中国企业努力在技术上爬升 ,而且要求中国政府采取积极的技术政策和工业政策 ,因为在全球化条件下的市场机制既不能有效地解决通用技术知识的供给问题 ,也不可能公正地分配来自技术知识的收益。  相似文献   
6.
路风  余永定 《中国社会科学》2012,(6):91-114,207
把握撬动中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杠杆,需要认清现行方式的本质特征及其形成原因。中国国际收支"双顺差"悖论所反映的实质问题是,中国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了能力缺口,并与外资依赖互为因果,阻碍了产业升级,使粗放发展方式顽固地延续甚至恶化,也使中国经济越来越容易受到外部力量的左右。在国际经济环境发生重大变化的历史关头,如果不能在技术能力、组织能力和制度建设等方面取得深刻的发展,外资依赖与能力缺口就有可能使中国经济发展遭受重大挫折。因此,能力成长才是转变中国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变量。  相似文献   
7.
(一)民族的区域自治,是我们党和政府解决国内民族问题的一项基本政策。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在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各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都是中央人民政府统一领导之下的一级地方政权,根据宪法规定,行使一般地方国家机关的职权,这是它的一般性。同时,各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又根据宪法规定行使自治权,即可  相似文献   
8.
国有企业转变的三个命题   总被引:39,自引:0,他引:39  
在起源并形成于政治过程的社会主义工业关系的制度框架下 ,国有企业演化出一种特殊的社会关系结构。这种以“铁饭碗”和工作场所福利制为核心内容的制度结构使管理者从来没有能够有效地控制和协调生产过程。这是导致国有企业管理能力长期欠发达的根本原因 ,也是其转变的直接障碍。在从计划到市场的过渡中 ,国有企业的改造需要一个独立的组织转变过程 ,而转变的根本标志是实现对生产过程的管理控制。基于把管理型式和组织形式识别为决定企业经济绩效的关键变量 ,本文认为 ,企业组织转变的起点是从操作层次上做起的管理和组织变化 ,而不是产权改革。因此 ,国家没有必要简单地放弃国有企业 ,而应该把改革的立足点放在有助于企业实现对生产过程管理控制的制度变革上  相似文献   
9.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