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1篇
管理学   1篇
丛书文集   2篇
综合类   7篇
社会学   1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2篇
  199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营城历史悠久,古代城市选址历久弥新,是古代城市文明的重要积淀,见证了古人处理复杂事物的智慧。近百年来,不同领域学者针对古城选址开展了大量研究工作,积累了丰硕成果。从城市史学、环境适应性、区域城市群体、重点城市等多个视角对这些成果进行梳理、归纳和分析后发现:古城选址研究富有成效,实证与比较研究方法的作用越来越凸显,系列成果已初步形成学术框架体系;同时,如果加强立场的中立性研究结论会更加客观,如果重视选址工作的动态性研究结果会更加丰富。  相似文献   
2.
生命的张力     
有一个小渔村,盛产一种鱼,当地人叫它“发财鱼”。当地大多数人都是靠捕捉它来维持生计的,而且它也很值钱。但它有个致命的弱点,就是离海后很容易死亡。大家都知道,死了的鱼价钱会大打折扣。许多人为此想尽方法,但都不尽如人意,一时间人们显得很无奈。但令人不解的是,人们发现有一个老渔翁总能把发财鱼全都鲜活地带回来。于是人们便去请教这位老渔翁,但老渔翁总是笑而不答,一时这件事便神秘了起来。  相似文献   
3.
第二集苏共的基本理论及指导方针世纪之交,在资本主义的故乡,接连爆出四则震惊世界的新闻:一是1999年,由英国剑桥大学发起,评选“千年第一思想家”,结果是马克思位居第一,而似乎  相似文献   
4.
《居安思危——苏共亡党的历史教训》,是由全国党的建设研究会、中国社会科学院“苏共兴衰与苏联兴亡”课题组、中纪委中国方正出版社、吉林出版集团联合摄制,中国人民解放军艺术学院承制的8集DVD教育参考片。该片在部分党组织和党员中播放后,引起强烈反响。本刊曾于2006年第12期刊登该片第3集《苏共的意识形态工作》解说词。应读者要求,本刊从本期起陆续刊载其余7集的解说词,它们在《科学社会主义》杂志登载时,文字略有改动,技术上作过相应处理。  相似文献   
5.
民法,从它在古罗马产生之日起,就是以调整商品经济作为它的主要职责。历史实践证明,民法是最直接、最全面、最集中调整商品经济关系的法律部门。党的十四大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式,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将迈入一个充分发育、全面发展的新阶段。纵观我国现行民法,其重大缺陷是原则疏漏、散乱冲突并烙负着产品经济的色彩。因此,民事立法的迫切任务便是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在整  相似文献   
6.
弗拉基米尔·伊里奇·列宁的雕像静静地矗立在这里,他身后的斯莫尔尼宫曾经是十月革命的总指挥部。大门里面尘封着历史的烟云,宁静的草坪记录下许许多多令人难以忘怀的往事。  相似文献   
7.
那是一个星期四的下午,我走进教室,看见清洁做得非常干净,心里想一定要表扬值日的伍××同学.忽然,我看见在教室后面整整齐齐放着四包垃圾没有倒掉.我走到伍××同学面前问他:"今天的清洁做得非常干净,为什么不倒掉最后的垃圾?"他说:"老师,这是原则问题,我就是不倒."我又说:"倒垃圾又不会掉一块肉,力气使了还在."  相似文献   
8.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有调控的市场经济,必须利用国家之手遏制价值规律导致的经济异化,保障社会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地发展。“国家调节市场”和“市场引导企业”的耦合构成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运行模式。国家调节市场必须建立在法制基础上,而经济法则是国家调节市场的最重要的法律手段。  相似文献   
9.
1988年3月13日,《苏维埃俄罗斯报》发表了列宁格勒工学院女教师尼娜·安德烈耶娃的一封读者来信,题为《我不能放弃原则》。信中尖锐地指出,社会上涌动的一股股所谓“反思历史思潮”,实则是主张全盘西化的逆流。她还说,当前报刊上轰动一时的文章只能使人迷失方向,是给社会主义的苏联抹黑。文章提出了当时舆论界许多不正常的现象:如国内外敌对势力支持的各种非正式组织的空前活跃,各种媒体和研讨会上拼命鼓噪的西方议会制、多党制、彻底否定共产党和工人阶级的领导地位、恶毒攻击苏联历史和社会主义制度的论调,等等。这封信即刻在全苏联引发了…  相似文献   
10.
在中国城镇化进程高速推进的同时,城市无序蔓延带来的诸多社会矛盾日益尖锐,而其他国家特别是以美国为代表的先进国家在城市化进程中的经验教训可为矛盾化解提供独特的视角,如中美两国在城市发展背景、区域协调发展、城市交通的作用、城市用地格局等方面具有一定的可比性,而且美国在城市化进程中为解决土地利用单一模式、"汽车文化"导致城市蔓延、过度"郊区化"带来的旧城衰退等问题而采取的措施也值得我们参考。我们应在汲取国外城市化建设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构建符合中国国情的城市发展战略以化解城市建设快速扩张可能面临的问题,如建设"紧凑城市"、加强空间疏导、优先发展公共交通、鼓励多中心城市格局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