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3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2篇
综合类   31篇
  2024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1年   3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2篇
  1988年   2篇
  198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考索梅兰芳能演和已演剧目是研究梅兰芳表演艺术的重要课题,但因缺乏全面准确的记载,加之统计方法有异,故人言人殊。新发现梅兰芳纪念馆藏有《梅氏缀玉轩剧目》抄本一册,其著录的105个剧目大部分是梅兰芳的演出剧目,有些则是能演而未演的剧目。著录者不是梅兰芳本人,很可能是著有《梅屑》一文的亚庸。其著录的最后一个剧目《花蕊夫人》,有人认为是尚小云所编演,但其问世早于尚小云编演的同名剧目。《梅氏缀玉轩剧目》未著录1927年12月26日在北平首演的古装新戏《俊袭人》,据此可推断其写定时间在1927年底之前。《梅氏缀玉轩剧目》出自梅兰芳故居,著录虽有遗漏,但它是当时著录梅氏能演和已演剧目最多的文献,既可从中一窥20世纪二三十年代青年梅兰芳超群的艺术功力,亦可见我国戏曲史由以剧作家和文本为中心向以演员和舞台表演为中心转型之新变。  相似文献   
2.
本文的标题引自沈虹光剧作《丢手巾》剧前但愿不是多余的提示,这句话不仅是作者对《丢手巾》一剧舞台设置的提示,而且也概括了作者对生活与艺术的领悟,同时也是对作者多数剧作艺术特色的概括。沈虹光的剧作大多是平实的,有的场景甚至近乎琐细,但作者能从平实琐细的生活  相似文献   
3.
中国古典悲剧二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古典戏曲中的悲剧人物以被动受难、善良而柔弱的女性为主,剧作家借此突出"令人泣下"的悲悯感。这一特征植根于排拒竞争、充满温情的血缘宗法社会和农业文化土壤;悲剧快感以悲欢沓见的复合性为特征,寓哭于笑、哀而不伤的情感结构和渗透方式,充满艺术辩证法,切合一张一弛的审美心理需要。始悲终欢、始离终合的结构模式不是"国民性"的体现,而是异中求同的东方思维方式的外化。  相似文献   
4.
中国古典悲剧二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古典戏曲中的悲剧人物以被动受难、善良而柔弱的女性为主,剧作家借此突出“令人泣下”的悲悯感。这一特征植根于排拒竞争、充满温情的血缘宗法社会和农业文化土壤;悲剧快感以悲欢沓见的复合性为特征,寓哭于笑、哀而不伤的情感结构和渗透方式,充满艺术辩证法,切合一张一弛的审美心理需要。始悲终欢、始离终合的结构模式不是“国民性”的体现,而是异中求同的东方思维方式的外化。  相似文献   
5.
宋代文学的审美特征非常鲜明:1.以俗为美成为一种时代审美取向,雅俗并峙成为文坛的基本格局;2.思虑深沉的阴柔之美取代了唐代文学所创造的才气发扬的宏壮之美。宋代文学审美特征的形成只能从其生长环境——宋代社会去寻求解释。宋代所实施的某些政治、经济、文化政策为文化平民化进程的加速发展创造了条件,以俗为美是文化平民化进程的必然结果;宋代是我国封建社会历史上的鼎盛时期,经济、文化发展水平超过唐代,但其国势却是日渐衰微、积贫积弱的。积贫积弱的国势正是宋代文学尚阴柔之美的现实根据。  相似文献   
6.
地方戏众多是中国戏曲所独有的剧坛景观.中国戏曲"地方化"的发展模式与封建统治者对戏曲的拒斥、"即村坊小曲而为之"的编演模式、生成于汉语方言的特殊"语境"等因素有关.地域性、乡土性和民间性是地方戏的根本特征,也是戏曲的民族特征的呈现,是戏曲的魅力之源.但是,近代以来,特别是我国社会步入"社会发展城镇化"、"经济发展全球化"的新时期以来,戏曲的地域性、乡土性和民间性特征遭到挑战,有逐渐淡化乃至逐渐灭失的倾向和危险,地方戏"趋同"的现象日益显现.一体而万殊的戏曲景观是我国人民对世界剧坛的独特贡献,地域性、乡土性和民间性与当代语境并不存在冲突,地方戏发展的指向不应是"趋同",而应是保持、强化其地域性、乡土性和民间性特质.  相似文献   
7.
《牡丹亭》以梦中相识、慕色而亡、人鬼幽媾、还魂复生的“鬼话”实现了对“至情”的诗性表现和哲理体认,在手法与内蕴的契合上达到了完美的程度。剧作的情节建构、情境营造、人物设计、形象刻画都融进了我国民间广为流播的宗教智慧,但剧作家的主观意图却并不在于张扬宗教教义。剧作出无入有、张皇幽缈的宗教叙事与“为情作使”、彰显人欲的主观意图之间构成一种相反相成的契合,正是这种契合使《牡丹亭》中的“至情”有了超越生死、感人肺腑的艺术张力。  相似文献   
8.
西学、国学与20世纪的戏曲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世纪是一个学术多元化的时代,也是学术研究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型时期。20世纪戏曲学是现代学术研究中一个十分引人注目的领域,其鲜明的学术特征与丰硕的学术成果,已为学界所公认。学术多元化如何影响着现代戏曲学的发展轨迹?20世纪戏曲研究的格局有何特点?如何寻找戏曲研究领域中新的学术生长点?未来戏曲研究的趋势如何?这些问题值得深入思考与探讨。为此,我们邀请了几位近年来国内这一研究领域中较为活跃的学者,就这一话题发表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9.
悲剧与喜剧是西方戏剧美学形态的主要类型,用这两个类型可以把西方戏剧主要的作家作品大致区分清楚。与西方戏剧悲与喜壁垒森严的状况相反,我国古典戏曲将悲与喜、离与合等相异成分调和在同一作品之中,悲喜沓见,离合环生,造成一种悲喜中节、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美学形态。西方戏剧之优长正是古典戏曲之缺失,而古典戏曲之优长也正是西方戏剧之缺失。中西戏剧美的交融互渗方为人类戏剧美之“全”。  相似文献   
10.
音乐和舞蹈是我国古代灿烂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她们源远流长,独具风采.《荀子·乐论》说:"乐者,乐也,人情之所必不免也.故人不能无乐."乐舞缘情而生.长于表现情感.既能使郁于胸臆的情感得到宣泄,又能使感情的渴求得到补偿,是人类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东西.孔子认为乐舞是"君子"修身养性的必修课.《论语·泰伯》说,君子"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古人常以琴棋书画来衡量一个人的艺术素养.总之,乐舞与古人的生活有着相当密切而深刻的联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