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2篇
理论方法论   5篇
综合类   1篇
  2014年   1篇
  2011年   2篇
  2001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萧红居港期间创作了两部长篇代表作《呼兰河传》和《马伯乐》,三个短篇《后花园》、《小城三月》、《北中国》和一个口述小说《红玻璃的故事》,可说是萧红小说创作的高峰期。值得注意的是,这两部长篇小说都涉及重写短篇题材。这一独特现象为人们考察萧红居港期间的创作自觉意识及其民族性思考提供了解读的空间。萧红在《呼兰河传》里,对短篇小说《家族以外的人》、《后花园》中的有二伯和磨倌等形象进行了再造与重写。在小说重构过程中,萧红游走于情感诗意与理性概括之间,叙述视角、立场和表现主题亦发生相应变化,从中可以看出萧红居港时期的小说创作题旨及其内在规律,以及她如何执着于作家姿态的独立性,而成就了她在居港期间小说创作的独特性。  相似文献   
2.
文明的现代社会在废弃了女性为奴为婢的下等角色后,赋予了女性各种新的五花八门的社会头衔。女性获得了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自由宽广的生存空间,许多人甚至以个人的聪明才智在社会上与男人并驾齐驱。但是,  相似文献   
3.
萧红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勤于变换写作手法的先锋性实验派作家,她的小说、散文、诗歌、戏剧常有出人意料之笔.萧红从由鲁迅作序、胡风写读后,发表<生死场>以来,她的结构一直是有争议的.20世纪30年代就有"结构不坚实"的微词,而她却逆势创作了短篇小说<手>、<家族以外的人>、<小城三月>,结构完美地无可挑剔.40年代,茅盾掩饰不住对<呼兰河传>的溢美之情,称其为"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新时期,杨义则进一步将她的小说定位为"诗之小说",称其为中国"30年代的文学洛神".  相似文献   
4.
美学的比较研究深入到美学陈述即美学语言的层次,可挖掘出不同文化圈在审美观念上的最根本的区别,可揭示出往往被忽视的隐伏的差异性。美学陈述是由命题组成的,命题又可分解为专名、概念等等。在概念这个层级上,本文对美、丑、崇高、滑稽四个基本的审美概念进行了对比,表明由于历史文化和语源的不同,即使对于同一美学概念的理解,中西两大文化圈也存在着不应忽视的差异,经转译之后,会失去或增加某些意义成分,发生无法避免的变异。在命题层次上,文中讨论了审美条件层的描述句、审美判断层的判断句、美学原理层的理论句的不同性质,考察了对美学基本问题的提法、美学命题是否具有还原性、美学语句“跨界”之后的情形等。  相似文献   
5.
在东北边疆文化中,新中国拓荒文化不仅改写了历史上一向不具主流色彩的流人文化,在精神文化领域里影响了中国人十几年,而且为后世提供了双面铜板形象.作为新中国的一面旗帜,拓荒文化是那个时代狂热的理想主义最直接的表述,主宰了时代风尚.但由身份问题而衍生的新流人文化则为拓荒文化提供了另一种拓本.  相似文献   
6.
本文在对传统文艺理论进行批判的基础上,提出今天文艺理论的自觉。作者试图通过对于文艺理论作为“理论”的存在性质、文艺理论的对象和范畴、文艺理论的价值、文艺理论的标准四个方面的探讨,廓清长期以来学界对于文艺理论的存在性质和活动形态、在人类社会活动中所处位置的较为模糊的认识,寻求今天文艺理论自身存在的基础  相似文献   
7.
李重华同志在《<呼兰河传>是<生死场>的姊妹篇——略论<呼兰河传>的思想性》一文中说:《生死场》和《呼兰河传》是肖红创作前后期的代表作。《呼兰河传》描绘的是人们“甘愿做传统思想的奴隶而又自怨自艾”、刻板、单调的生活。这和《生死场》描绘的“人和动物一起忙着生,忙着死”的社会现实没有区别,只是作者思想感情较之写《生死场》时又“忧愤和深广”了。它所表达的仍然是作者写《生死场》时急欲希望改变中国人民的生活状态的美好的心理要求。  相似文献   
8.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