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0篇
管理学   5篇
丛书文集   3篇
综合类   1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任何一种社会制度都是为了满足人类的生存需要而形成的社会关系,以及与此相联系的社会活动的规范系统,它被视为一定社会范围内共同价值标准的物化形式,其形成离不开其赖以生长的文化土壤和文化传统。本质上讲,制度是人类文化、理性和价值观念的物化形态,不同的制度包涵了不同特质的文化因子,显出不同的文  相似文献   
2.
利益现象存在于人类社会生活中,无时无处不对主体的人产生巨大的影响.利益问题象一根中轴线,贯穿在人类活动和历史进程的始终.  相似文献   
3.
20多年来市场取向的改革,使中国计划经济体制板块逐步消溶在市场经济的汪洋大海里。2001年,中国正式成为世界贸易组织的第143个成员,加速了中国经济社会融入经济全球化并接受WTO协定等国际经济贸  相似文献   
4.
<正>现代化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它包括政治、经济上的现代化,也包括文化上的现代化。经济的现代化是社会走向现代化的物质基础;而文化上的现代化则是社会迈向现代与文明的精神力量;政治上的现代化则是社会现代化的制度保证,三者互为依托,互为促进,同时代表了社会现代化的三个主要方面。现在有一种倾向,就是只顾经济建设,而忽视文化建设,认为经济建设上去了,文化建设也会自发地上去,我以为这是一种偏颇的观点。经济现代化诚然重要,舍此就等于舍弃了现代化的物质基础,但文化现代化也是需要人们自觉地,有目的,有意识地去建设,文化的现代化从根本上谈是人的现代化,是人的素质、能力、知识的现代化,是人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情感类型和行为模式的现代化。很难想象一个文盲充斥的社会能变成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化社会。本文将从文化的继承与创新、冲突与融合二个方面具体地阐明我对文化建设的观点。  相似文献   
5.
近20年是中国经济转轨、体制转型、社会观念急剧变化的时期,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取代了计划经济体制。经济全球化、政治民主化、文化多元化的世界性发展潮流为法治代替人治、法理解构伦理奠定了基础。“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作为治国方  相似文献   
6.
儒家文化传统中的“重义轻利”倾向在过去一直成为人们言利、求利、趋利的深层的心理障碍和文化包袱。市场经济的今天,当我们面对“利“时,却出现了利益观念和行为上的混乱,出现了群众利益心态的严重失衡。马克思毫不讳言:“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相似文献   
7.
新中国财政走过了五十多年的曲折发展历程,财政体制也经历了由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的重大变迁。其变迁路径可概括为:中央集权型“统收统支”体制——行政性分权型“财政包干”体制  相似文献   
8.
近两年,媒体关注的热点走马换灯:亿安科技百元股价暴跌、银广厦造假工程、基金黑幕、蓝田股份虚构利润、中天勤关闭、安达信审计危机、足球黑哨等等。从表象上看,这些轰动一时的事件,互不搭界,但只要稍加分析,就能发现其本质上的共通点,即都因信用缺失造成严重社会影响而引人注目。据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的调查  相似文献   
9.
本文旨在通过对社会利益问题的分析,揭示利益与市场、法律、道德的复杂关系,从而论证利益矛盾对社会稳定的巨大影响。全文分三个部分:一、分析经济体制改革中利益矛盾产生的根源以及其三种表现形式;二、提出以法律和经济的手段并辅以行政的和道德的手段协调利益矛盾的办法和意义;三、从利与义、道德价值与功利价值、利己与利他的关系的角度阐明利益矛盾与社会秩序、发展和稳定的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