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4篇
理论方法论   1篇
综合类   4篇
  2015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4篇
  2001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1.
党的十五大报告确立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本治国方略,这一基本方略要求任何国家机关和个人都必须依法行事,根据宪法和法律管理国家、社会的各项事务。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首先,二者之间具有内在联系,二者都强调以人为本,注重人文精神;法治和谐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其次,二者存在辩证关系,依法治国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前提和基础,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依法治国的目标和结果。在社会主义的建设中,必要既要重视既要重视和谐在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过程中的重要性,又要重视法治在促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中发挥的作用,通过法治手段来实现社会的和谐。  相似文献   
2.
山区城镇化的反贫困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对我国中西部地区和浙江山区反贫困实践作出比较的基础上,提出浙江山区反贫困的特色在于山区城镇化与区域反贫困的有机结合.本文总结回顾了浙江山区城镇化的过程、特点及其区域反贫困的效应,并相应提出了消除贫困县以后的反贫困策略.  相似文献   
3.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改革探索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实践教学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重要环节。把握实践教学改革的基本原则,解决实践教学改革中的关键问题,制定有特色、重实效的实践教学实施方案,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改革具有核心价值。  相似文献   
4.
为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和感染力,我们必须改进和完善考核评价体系,改革考试方法,采取多种方式,综合考核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和实际表现,力求全面、客观反映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和道德品质。为此,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为个案,改革现有的考核方法,设计和建立能够体现课程性质和特点的综合考核评价体系,对推动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改革,提高教学质量,改进学风考风,实现该课程的教学目的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文化产业在初期发展阶段内不可避免的遇到了一些困境,这些困境表在:我国文化产业创新能力不强、作者原创动力不足;在发展的过程当中,政府因不合理的开发陷入了“房地产”式的进退两难之中;行业内缺少领军人物,文化企业大而不强。而解决这些困境,需要创新文化产业的相关体制机制,增强产业发展的活力;因地制宜的打造特色文化产业,创立高知名度的品牌;加强文化产业学科的建设,培养复合型人才。  相似文献   
6.
浙江省茶叶品牌构建的实践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浙江省是我国重要的产茶区域之一,其茶产业以绿茶为主。改革开放以来,浙江省把茶叶生产纳入整个农产品品牌建设规划之中,茶叶的品牌构建呈现出由做“名茶”向做“品牌茶”的转变,先后经历由做“名茶”向做“品牌茶”、“一县一品”战略的实施、“浙江绿茶”品牌战略的提出等发展阶段。  相似文献   
7.
从《论粮食税》等著作看列宁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主要阐述了列宁在晚期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进行的可贵探索 ,在《论粮食税》等著作中 ,列宁对“过渡时期”划分、特征、本质、长期性与必然性 ,特别是对“过渡时期”的“间接过渡”策略作了符合俄国国情的分析 ,这些论述至今仍有重要的借鉴、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8.
浙江省茶叶品牌构建的途径与成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浙江省是中国绿茶生产加工和出口大省。浙江省茶产业的品牌建设经历了名茶的挖掘创新、"一县一品"战略实施和"浙江绿茶"品牌战略等三个阶段,通过农产品地理标志申报、证明商标注册申请、著名商标认定、驰名商标评审、有机食品和绿色食品认证,以及名牌产品的评选等浙江茶叶品牌构建途径,取得了地理标志产品先声夺人,证明商标独占鳌头;驰名商标正在起步,著名商标锦上添花;有机产品处于领先地位,绿色食品层出不穷;名牌产品方兴未艾,品牌建设日新月异等品牌构建的显著成效。在从做"名茶"转向做"品牌"过程中,以"企业为主,市场导向,政府推动"为指导原则,由此提高了浙江省茶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为浙江省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茶区新农村建设做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9.
可持续发展的主旨在于满足人类的整体需要,不断实现人类的整体价值.而要真正实现这一点,关键在于不断处理、改善人与自然的关系,使人与自然互生互惠、和洽相处,这必须通过人不断调整自身(对自然)的思想(观念)和行为(实践)来完成.因此,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在于主体(人),在于主体的内在内涵的正确和由此产生的对象性活动(实践)的正确.而在主体的内在内涵中,与人类实践最基础的关联是其价值观,因此,可持续发展观实质上是一种新的价值观它有赖于人的价值观的转向(正确),有赖于社会的价值目标的正确,从而把发展看成是维持或增殖社会主体的能力而不再仅仅看成是对社会物质成果的积聚;把发展看成是对人类(社会)整体需要的满足而不再仅仅是对"我的"或当下的"我们的"利益的满足;把发展看成是对人类(社会)精神的升华、自由度的拓延和人的全面性内容的持续获得而不再仅仅是对人(社会)的物性要求的满足.新价值观的这些内涵,指明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方向和前景.然而,方向和前景不等于现实,正像人不可超越自然而在现实性上与自然平等一样,人也不可超越现实的、具体的人和社会的存在去侈谈人与人之间平等、人的思想观念的"正确"等,可持续发展不仅有其自然限度,而且更有其人文限度[1].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