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3篇
综合类   13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1年   1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和的形成需要一定的条件,要把握天才致和之道,节制是致和的重要一项。概略言之,有对矛盾斗争的节制、对私欲的节制、对情的节制等。欲求和,必有所节制。节制有内外二端,对外节制事物矛盾冲突和斗争,对内节制自身的情和欲,即内靠自觉,外遵礼法。  相似文献   
2.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新编》第81章是冯先生一生研究中国哲学史最后所做的总结,也完全真实地反映了他的思想。在这一章中冯先生提出了关于两种辩证法思想的问题。与他以前的论述相比较,他在这个问题上的认识有明显的发展。冯先生关于辩证法思想的论述,有深远意义,也给我们提出了一些需要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主义最本质的灵魂是什么?:对于这个问题,从不同的角度可以作出不同的回答。而最根本的一点,我想应该是为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解放事业服务的精神,或者说,就是为人民服务的精神。  相似文献   
4.
德刑之争,是先秦儒法之争中的主要问题之一。儒家重德,主张德治;法家任法,主张法治。争论的主题是如何进行政治统治,治国平天下,中心问题是德刑关系、道德和法的关系问题。  相似文献   
5.
读了张岱年先生的《孔子与中国文化》一文,印象很深。岱年先生这篇文章对儒家和中国文化的看法是带概括总结性质的。岱年先生讲到,孔子思想影响很深远,中国传统文化是以儒家思想为主流、为核心;讲到孔子重视道德价值,重视人的精神生活,因此中国文化有以道德教育代替宗教的传统。长期以来,大家都很关心这个问题。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中国文化有着极为光辉灿烂的内容。过去说,最早是北京猿人,约50万年以前,后来发现了元谋人遗迹,推到170万年以前。有文字的历史,过去从甲骨文算起,是3千年前,现在根据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社会历史背景和学术思想发展的准备两个方面,分析了董仲舒思想主张的提出及得以推行的条件和必然性,得出结论:董仲舒思想主张的提出和得到推行,标志着先秦百家争鸣的终结;思想史的分期与历史的分期并不总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7.
中国传统道德精神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中国传统道德精神钱逊在中国的传统文化精神中,道德精神是一个重要的方面,值得重视和研究。第一、对道德的重视这可以从孔子谈起。孔子提出了一个很重要的观点,即"为政以德"。他把旧有的礼制建立到仁学的基础上,把道德教化作为为政的基础,同时也是把每一个社会成员...  相似文献   
8.
“和”——万物各得其所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和”不只是应然的理念 ,而主要和首先是对实然和必然的认识。“和实生物”是中国人对世界的根本看法 ,是一种宇宙观。“和为贵”是由对宇宙的上述认识而派生出的中国文化的根本价值观 ,“太和”是中国人追求的最高的理想目标。“和而不同”是由此而引申出的处事的基本原则。“和”是这三者的统一。“和实生物”是天之道 ,“和为贵”、“和而不同”则是人之道。“和”的内容就是万物“各得其所”,是表示一种关系、一种秩序 ,表示事物的存在形式。宇宙和宇宙间一切事物 ,就是以“和”的形式存在着 ,都存在于“和”的关系或秩序中。为了达到“和”的理想目标 ,只有以和为贵的愿望是不够的 ,重要的是实际地处理各种关系 ,做到使万物各得其所。把希望寄托在通过说教使世界所有领导人接受“和”的理念 ,从而解决世界面临的问题 ,只能是一种幻想。要做到使万物各得其所 ,要依据事物自身的要求 ,而不能凭主观意志和权力。社会人事的和 ,只有通过民主的方式 ,协商谈判 ,照顾各方利益和要求 ,才能达到。作为建立万物各得其所的秩序的手段之一 ,不排除斗争 ,包括在必要时使用武力。中国传统文化围绕着如何建立和维持“和”的秩序 ,发展了关于“和”的哲学、“和”的道德、“和”的治国 (管理 )思想 ,构成了完整的  相似文献   
9.
关于马克思主义与传统文化关系的几点想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两个前提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问题,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问题。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文化,有两个前提:第一,既然是建设社会主义新文化,就必定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如果抛弃马克思主义,那就谈不到社会主义,这是毋须多说的;第二,既然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就必定要与中国的文化传统相连接,继承与发扬优秀的传统文化。如果全盘否定和抛弃传统文化,那就不会有中国特色,这也是十分清楚,不须多说的。  相似文献   
10.
儒学当代价值之可能就在于其中蕴涵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儒学的核心在于其对人生价值的探索:就个体与群体的关系而言,它把个体价值的实现寓于对社会群体的贡献之中,着眼于个体对社会的历史贡献;就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关系而言,它强调把精神生活放在第一位,精神生活重于物质生活。儒学价值的当代实践可以从见义勇为、遵循“忠恕之道”、要行进有耻、节制适度等方面做起,通过切身实践把传统的儒家学说及其核心价值体现在我们的生活之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