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2篇
综合类   16篇
  2015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3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历来人们大多认为孟浩然的归隐源于仕途上的挫折和政治的毫无出路,这一看法有些一厢情愿,忽略了对孟浩然自身兴趣的关注.虽然有关孟浩然的史料相当稀少,但从现存他的诗歌中,我们还是能够发现他对山水的爱好是由衷的.这决定了他交游的对象、他诗歌创作的题材和艺术风格.  相似文献   
2.
南宋散文研究的沉寂,与南宋理学家之文备受冷落有密切关系。南宋散文的繁荣,在淳熙前后的中兴时期;中兴时期的散文作家,主要是学者而非爱国志士;其时散文创作的主体,是理学家衡道论事之文而非志士抒愤之作。理学与古文之间不存在难以逾越的沟壑,南宋理学家大多对文章的价值有着深刻的理解,他们往往致力于道统与文统的会融,将学术思想、艺术精神与散文创作统一起来,从而对唐宋散文艺术传统的确立做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3.
韩愈所作<送董邵南序>,历来为后人交口称誉,但其主旨却众说纷纭.或以为是韩愈对董邵南的挽留,或以为是韩愈对藩镇的深讥,或以为是韩愈对天子的婉讽.种种诠释都显示出批评家们对"知人论世"、"以意逆志"等手段的娴熟运用.不过,对作者意图的过分迷恋和反复挖掘,往往难于避免过度诠释的现象.  相似文献   
4.
李商隐《曲江》一诗的主旨在读者的接受过程中不断得到充实和丰富。对诗本身的分析和对它历来众说纷纭的解释的分析都是十分重要的。诗人在诗中营造了一种为时间关系所组织的框架,一切合适的情感都能在其中滋长。诗人所感伤的,是不可悔改的过去、无法正视的现实和不可阻挡的趋势。  相似文献   
5.
奏疏是汉代发展最为充分的一种散体单行文体,无论从数量上还是从艺术风格上它都足以成为汉代散文的代表。由于政治环境、社会风气和士人心态等因素的影响,奏疏的文风相当明显地呈现出由雄浑壮丽向典雅深厚到疏荡清峻转变的痕迹。奏疏的巨大成就也导致了两汉散文以理为主的审美特征。  相似文献   
6.
朱熹声称平生最不喜作文,却是南宋一代文章大家.其奏疏之作,往往有高屋建瓴的气势,行文简易而意气凛然,不动声色而林茂深严,使人难于辩驳.其序跋之类条分缕析,无褊躁激切之论,无艰涩炫目之辞,清明峻洁之中,自有雍容俯仰之态.其书、记之作,落尽英华而返璞归真,将俊健奇伟出之于条畅洞达,语简意闲,神定气和,充分展现出朱熹冲夷和穆的宗师气象.  相似文献   
7.
朱熹本是南宋一代文章大家.对文章之道尤为关注.考亭一派在文章创作上亦不无特色,他们崇尚自然、平易、扑淡的风格,行文质实,不事雕琢,用语俚俗,无所润泽.由于禀赋不同,旨趣有所偏重,考亭学者的文风也难免存在差异.相对而言,黄榦醇正,陈淳笃实,真德秀继承了朱熹的平直之风,魏了翁发挥了朱熹的卓荤之气.  相似文献   
8.
以农村文化为主要构成的乡土文化一直是我国传统文化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结构调整以及经济结构转型的重要时期,农村文化资源开发与保护对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以河南修武县农村文化资源为研究对象,介绍了目前农村资源的概况,系统地分析了其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以便为提高河南修武县农村文化资源的开发和保护提供一些借鉴。  相似文献   
9.
陈亮以一世英豪自勉,疾呼恢复,倡言王霸,尊崇功利,其在思想领域所作摧陷廓清之功早已为世人所认可。陈亮慷慨作论,径遂直陈,一任忠义之心、婞直之性袒露无遗,少有吞吐嗫嚅,颇具阳刚之气。其文亦气势恢弘,笔力矫健,情感激越,灵思奔腾,往往使人心骇目夺,足与当时文章家相颉颃。尤其在软媚之风弥漫的南宋文坛,陈亮之噌吰鏜鞳,如洪钟巨吕,振聋发聩,催人警醒,不无针砭时弊、拨乱反正之效用。  相似文献   
10.
叶适在思想上欲集诸儒之大成而与朱熹、陆九渊鼎立,在散文创作上他也充分发挥其会通精神,兼收并蓄,荟萃前代古文大家之长而成为南宋文章的集大成者。在文章思想上,叶适力图破除道德、功利与艺术的隔阂;在文章体裁上,他无所轩桎,众体兼擅;在文章风格上,他既发扬了苏轼的纵横奔逸之气,又不乏欧阳修的悠然宛转之风,同时还与苏文之空疏、欧文之冗弱保持一定的距离。他所具有的强烈的批评精神,使其文章“脱化町畦,独运杼轴”,形成了“自家物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