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4篇
综合类   7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1年   1篇
  195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关于生产资料所有制是生产关系的基础的原理及其对国有企业改革的重要指导意义.指出这一基本原理是由整个人类社会历史所证明了的真理,必须坚持.根据这一原理,在我国必须坚持公有制作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坚持公有制为主体.肯定还是否定三个"坚持",是当前国企改革中存在的根本理论分歧,是决定改革方向和成败的根本问题.文章对两位经济学家的有关观点进行了商榷.  相似文献   
2.
武汉大学经济系于3月21日举行了关于客观规律和主观能动性问题的科学讨论会.会上,有少数同志仍然同意德麟的意见.认为人们的主观能动性不仅在于能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限制客观规律发生作用的范围,而且应当提到能消灭客观规律的高度.他们说,不提到这种"高度",就是承认修正主义者的"自发论","否认无产阶级革命的必要性"(他们认为无产阶级革命就是消灭资本主义的经济规律).他们认为,任何经济规律的存在总是以一定的经济条件为前提的,如果消灭了产生某种经济规律的条件(即前提),人们也就消灭了某种经济条件所依以产  相似文献   
3.
邓小平同志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核心内容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其中心环节是转换国有企业经营机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但在我国如何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呢?邓小平指出:“所有别人的东西都可以参考,但也只是参考”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问题上也决不例外。资本主义国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经验是可以参考的,但也只是参考,决不能认为照搬过  相似文献   
4.
本刊1958年第9期发表德麟同志的文章"发挥上层建筑的力量,为过度到共产主义准备条件"以后,陆绩接到一些读者的来文和来信,对德麟同志的文章中提出的人们可以消灭规律的论点提出了不同的意见.对规律问题的认识,即对人的主观能动作用和客观规律的关系问题的认识,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在当前来研究这一问题更具有迫切的现实意义.因此,本刊决定从本期开始辟此专栏,就这一问题展开热烈的讨论.下面登的黄先等三位同志的文章,就算作是这一讨论的开始.讨论的方式,应当是本着党的"百家争鸣"的方针,充分的摆事实、讲道理、以理服人.只要是持之有故,言之成理的文章,本刊均所欢迎;对某一理论观点持有不同看法的同志,只要有根据,可以反复辩论.只有这样,才能把问题讨论的更充分、更深刻,才能活跃我们的科学研究工作,达到开展讨论的目的.我们希望读者同志们广泛的参加这一讨论.为了容纳更多读者的意见,希望每篇来稿都能集中的谈一个问题.文章请力求简短,文字请力求清新活泼.  相似文献   
5.
江泽民总书记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指出:“公有制实现形式可以而且应当多样化。”这为我们进一步探索公有制的有效实现形式开阔了思路。探索公有制的实现形式,实际就是探索公有产权特别是国有产权的重新安排,建立新的公有产权制度,确保公有资产增值的最大化和社会资源的...  相似文献   
6.
<正> 过去一般认为,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唯一的或根本的动力。现在许多人认为,这种观点很难对历史和现实作出满意的解释。有的同志认为,阶级斗争本身是由生产力的发展所推动的,因此作为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的,不是阶级斗争,而是生产力。但人们又进一步提出,生产力本身的发展又是什么东西推动的呢?对此,有的同志认为是人们的生产斗争,因此生产斗争就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有的则认为是由生产力内部的矛盾运动所推动的,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应是生产力内部的矛盾运动。等等。这一系列问题和观点的提出,表明我们对社会发展动力的研究和认识,正在追根求源,不断深化。为了进一步探讨这个问题,我提出点不同看法,与大家共同讨论。我认为,只有人们的物质利益或经济利益,才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相似文献   
7.
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是一个由企业、市场和宏观管理系统有机结合而成的整体。要建立有计划商品经挤体制,必须进行包括这三大环节的配套改革。三者配套改革的中心内容应是以企业机制改革为中心的企业机制、市场机制和宏观调控机制的配套改革。只有通过这三大机制的配套改革,才能建立“国家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的有计划商品经济运行机制。要搞好这三大机制的配套改革,必须深入认识和掌握三大机制的基本内容及其有机联系。  相似文献   
8.
国企改革二十年回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分四个阶段对国企改革二十年进行了比较系统的回顾和评析。认为二十年国企改革遵循一条循序渐进、逐步深化之路 ,是十分稳妥的。改革取得了重要进展。但曾出现利改税的原则性失误 ,对承包制的过渡性缺乏认识而实施过长使国企陷入困境 ,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中存在产权安排错位 ,致使国企改革至今未取得根本性的突破。本文从二十年改革中得出的基本结论是 :要使国企改革取得真正突破 ,必须按国有经济的性质和特点 ,科学合理地和规范地确定国有资产授权出资者和企业承担的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责任 ,并赋予企业职工与国有资产相联系的权利和承担相应责任  相似文献   
9.
本文认为,我国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现行产权安排存在权利与责任的不对称,导致出资者权利和企业经营权不能合理有效行使。文章按照权利与责任相对称的原则,通过规范化和量化的责权利安排,重新界定了授权出资者和企业的责任和权利,对企业内部的收入分配和治理结构作了新的安排设计,使企业资产存量和增量的产权关系都高度明晰化,企业成为真正独立的由全体职工自主经营、共享利益、共担风险和责任的产权主体,并在此基础上,根据需要对外发行股票,即先改后“股”,从而实现了产权关系和企业制度的全面创新,建立符合国有经济性质和特点,适应市场经济和社会化大生产要求的新型现代企业制度。  相似文献   
10.
实施西部大开发 ,是党中央站在现代化建设全局和战略高度作出的重大决策 ,是全面推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个重要步骤 ,也是我国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部署。优化西部经济结构 ,为其经济增长创造强有力的内部支撑 ,是新形势下加快西部发展 ,缩小东西部差距 ,促进地区经济协调发展的战略举措。全面领会和正确执行西部大开发中的结构调整方针是正确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关键。一 西部开发是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部署加快经济的结构调整 ,是当前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迫切要求 ,也是适应我国经济发展阶段性变化、应对日趋激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