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篇
  免费   0篇
管理学   1篇
人才学   2篇
丛书文集   2篇
理论方法论   1篇
综合类   8篇
统计学   1篇
  2023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近年来,各种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理论层出不穷,其共同点就是强调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性,进而引申到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重要性.然而,现实中却有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在企业的组织变革中地位节节下落、人员大幅减少,公司业绩却保持上升的例子,四川J公司就是这种情况的典型.通过组织稳定度(OSD)分析检验,人力资源部门地位的下降并没有影响公司的业绩.以此为实证研究的对象可以折射出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在现实企业生活中的地位.  相似文献   
3.
目前,我国正处于公共危机的高发期,在如何有效应对公共危机方面,我国已经有了初步的模式,但是,这种模式往往存在主体单一,机构不健全,各自为阵等弊病,难以形成合力。因此,必须要形成一种能产生合力的新的治理模式。本文提出了建立公共危机府际治理模式的主张,并进一步提出了相关的建立路径。  相似文献   
4.
亚里士多德曾在《政治学》一书中指出:法治应该包含两方面的涵义:已成立的法律获得普遍的服从,而大家服从的法律又应该本身是制定的良好的法律。[1](P199)这揭示了法律的本质——即良法至上。纵观世界上法治建设比较成功的国家,不论人口多寡、地域大小以及历史文化概貌有多大差异,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特征:有一部良法并赋予其至高无上的权威,而这部具有至高无上的法律便是宪法。  相似文献   
5.
星云大师的回忆作品《合掌人生》在本质上是一位老人在一种“知命”的哲学状态下,对往事的脉络所做的梳理和对曾有过的心路历程的交代。它将个人命运置于历史背景之下,家国情怀、命运感、历史感贯穿全书,同时剥离了传统僧传的神圣化叙事,而替换以一种平实的书写,并且灌注了对人性的宽容与理解,以及与“人间佛教”相符合的哲学、道德、伦理观念,展现出一种“善”的生存模式,同时也完成了对真实性的建构。这种模式因为其“人间性”,并不因作者的宗教身份而显得遗世独立,反而对读者来说具有普遍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6.
“哇,太好吃了!”“哎呀,我的肚子都有点儿撑着了!”虽然已经下课了,同学们仍然在那儿津津乐道。  相似文献   
7.
技工院校以培养实践型人才为目标,注重学生专业技能和动手能力的培养,强调实训教学.因此,模块化教学作为实训的常见教学方法则成为提高技工院校平面广告专业学生职业技能的重要途径.技工院校模块化教学在平面广告专业实训实施过程中暴露出师资力量较弱、校外实训基地不足、教学重点偏离用人需求等问题.技工院校平面广告专业实训模块化教学应着力扩充扩充双师型教师队伍,优化校内实训基地,重构校内实训课程评价体系,定期进行毕业生回访等途径,完善技工院校平面广告专业模块化实训教学方法.  相似文献   
8.
用于"七七斋"仪式祝愿的文书承载着一种对亡灵转生的良好祝愿,显示出与西方净土信仰的密切联系.它们以文学为表现形式,传达汉传佛教对往生的想象。与之相似,僧传与志怪小说也传达着各自关于往生的想象,修为高深者直升天界,而凡俗之人则需要进入被称为"中阴"的过渡期,等待冥官依据其生前作为判断出罪福,而后再定转生的去向。三种文体表达了对同样的对象的想象,尽管其创作意图并不相同,在客观上却因信仰的传递产生了关联。  相似文献   
9.
陈星宇 《求是学刊》2020,47(1):147-155
在"朦胧诗"论争甫发生的1980至1982年间,论争的核心尚不在青年诗人的叛逆性问题,而在他们是否有资格忝列"人民文学"传统。公刘和谢冕都着意调整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文艺原则。公刘把握"人民的悲欢"以为评价原则。在对"人民"诗学的掘用上,谢冕较公刘走得更远。就理论本意而言",人民"诗学建设意指诗法的"大我"原则对"小我"的容纳",人民"群像之中可以出现表露特定类型的个人情感的"英雄"及"斗士"。在"朦胧诗"论争复杂的理论局面中,作为一种叙事策略",人民"诗学有利于"朦胧诗"为主流诗坛承认,然而青年诗人在争论"人民性"传统的过程中,借用人道主义论改写"人民"的内涵,而与公刘、谢冕为之打开的理论局面相去甚远。  相似文献   
10.
贞元十七年(公元801年)的维州之战,吐蕃军统帅论莽热有被唐军生擒和被南诏兵生擒的不同说法。通过对各类史料的分析对比,并参考维州之战中唐军与南诏军的部署路线,可以得知南诏当时并未进军至维州,《新唐书·吐蕃传》中“韦皋率南诏兵薄险设伏”这条记载的可信度较低,南诏兵当为西川兵的衍文,论莽热实为韦皋所部的唐军所俘。然而韦皋攻打维州的同时,作为盟友的南诏军也予以配合,在昆明城(今四川盐源)等地参与对吐蕃的作战,《新唐书·吐蕃传》修撰者因混淆了两条不同战线的情况而误载该史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