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4篇
  免费   0篇
人才学   1篇
丛书文集   6篇
理论方法论   2篇
综合类   34篇
社会学   1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6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3年   4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2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1篇
  1981年   4篇
  1980年   3篇
  1979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4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国当前辩证法研究的主要思路是:致力于哲学与辩证法的非实证化;确立实践在辩证法中的基础地位;以辩证和思维与存在的关系研究为切入点;高扬辩证法的批判精神;超验性质与实证性效用统一的致思取向;探索辩证法的当代形态。以上研究思路分属两种类型,具有一定的互补性,分别为推动辩证法研究的发展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相似文献   
2.
中国共产党成立已经六十周年了。六十年来,我们党走过了艰苦的历程,经受了严峻的考验,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光辉胜利。中华民族结束了近百年来任人欺凌、任人宰割的历史,中国人民摆脱了几千年来的阶级剥削与阶级压迫,满怀信心地迈出了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坚实步伐。中国革命所取得的举世瞩目的成就,早已是我们的敌人也无法否认的了。为什么我们党能战胜前进道路上的一切困难而不断地取得胜利呢?这自然有许许多多历  相似文献   
3.
当前有这种观点:“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不能作为哲学基本问题第二个方面的概括。理由是:“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在哲学史上是已经确定了的唯心主义命题,用它来概括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二个方面,会抹煞认识领域里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而且,思维和存在的关系中应该既有同一性,又有斗争性,如果只用“同一性”来概括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的第二方面,就会抛弃斗争性,违反对立统一规律。这种观点是值得商榷的。我们认为,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二个方面应该是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二个方面是思维能不能认识存在的问题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二个方面是思维能不能认识存在的问题。关于这个问题,恩格斯是这样表述的:  相似文献   
4.
一、前言进入90年代以来,我国农村经历着一场深刻的变革,这种变革不仅涉及到农村经济结构的改革,同时也涉及到农民社会生活方式的改变,从而影响农村传统的社会保障制度。因此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变革,要求我们必须建立与农村生产力水平和社会经济结构相适应的新型农村社会保障体制,以保障农民基本生活、促进经济的发展和改革的深化、保证社会的稳定和进步。  相似文献   
5.
长期以来,“一分为二”被认为是对立统一规律的最精确的表述,几乎成了定论。然而,真是这样的吗?为了弄清这个问题,我们首先看看列宁和毛泽东同志是怎样论述对立统一规律的,毛泽东同志所讲的“一分为二”的确切含义是什么,最后再看看林彪、“四人帮”在“一分为二”问题上造成的混乱及其危害。一九一四年,列宁在《黑格尔“逻辑学”一书摘要》中写道:“可以把辩证法简要地确定为关于对立面的统一的学说。这样就会抓住辩证法的核心,可是这需要说明和发挥。”(《列宁全集》第38卷,第240页)列宁的这一论述,是对立统一规律提出的直接来源。列宁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基础上,把对立统一规律确定为辩证法的核心。指出“辩汪法  相似文献   
6.
一股研究领导科学的热潮正在全国兴起并取得了初步成果,这是值得庆幸的。然而要使这门学科从根本上站住脚,并适应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则必须对建设这门学科的一系列重大问题进行深入的探讨。为此,本文对领导科学存在的必要性与合理性,领导科学的学科建设目标,它的特定的研究对象与性质,基本内容与结构,以及研究方法、研究途径等问题,提出自己的一种看法,以求教于理论界的朋友与担负领导工作的同志。  相似文献   
7.
毛泽东同志的辩证法思想,是唯物辩证法在中国革命具体实践中的运用与发展,是我们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策略的理论依据。它曾在我国民主革命、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中发挥过巨大的历史作用,并将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发生深刻的影响。它同我们党、国家、民族和人民的命运与前途息息相关。因此,坚持理论与实践统一的原则,紧密结合中国革命的历史深入研究毛泽东同志的辩证法思想,认真探索毛泽东同志对唯物辩证法  相似文献   
8.
利益结构论     
本文试图以社会历史领域广泛存在的人的利益行为为切口,吸取行为科学、社会学、社会心理学、系统科学以及经济学、政治学、文化学、价值哲学等多学科的优秀成果,密切联系我国现代化建设与改革的实际,初步解剖并阐述社会历史,特别是商品经济发展时期社会发展的动力学机制,探讨利益的生成与发展规律,利益结构及其演化,利益结构与社会震荡,利益结构的不断调整与社会进步等问题。显而易见,这种探讨无论对于适当转换社会发展动力问题的研究视角,突破历史唯物论原有的理论框架,还是对于不断调整我国当前的利益格局,推动现代化建设与改革的进一步发展,都会具有重要意义。限于篇幅,本文只能就上述问题作一个概括的论述。一、利益的驱动功能与社会动力学  相似文献   
9.
唯物辩证法自产生和形成以来,就遭受到一次又一次的多方面的攻击和批判。远的不说,只要就近指出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家胡克,英国科学哲学家波普,加拿大科学哲学家邦格就足够了。他们不惜花大量篇幅对唯物辩证法进行了全面的“批判”。在国内,金观涛可算是照抄西方哲学家而公开否定唯物辩证法的一个典型。对他们的种种论点加以全面澄清,不是本文的任务,本文要着重指出的是:唯物辩证法是理性的深层思考与睿智的表征,而绝不是“理性的毁灭”。为了说清楚这样一个重大的理论问题,还是首先看看唯物辩证法的批判家们是怎样论述问题的,提出了哪些主要论据。胡克写道:“辩证法的一切规律的基本前提是:相信矛盾是客观地存在于事物和过程之中  相似文献   
10.
本文在综合考察和评述国外关于发展理论多学科研究现状的基础上,对邓小平新发展观形成与发展的历史条件、基本内容及主要特点等问题,作了比较系统、概括性的论述。全文分为三大部分:首先,综合性地考察和评述国外发展理论研究的现状和特点;其次,对邓小平新发展观形成与发展的历史条件和基本内容,作了系统而具体的阐述;再次,对邓小平新发展观的主要特点,作了全面而深刻的分析和说明。文中贯穿着对邓小平新发展观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的阐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