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3篇
理论方法论   1篇
综合类   17篇
  2022年   3篇
  2020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儒家静坐在修身学中的意义大致可从四个方面去理解:(1)静坐乃修身工夫之入处,可藉之而观未发前气象、默识仁体、养出端倪、见性、悟道。(2)静坐可收敛身心,澄息思虑,而与读书观理成为工夫两轮之一轮,或"补小学收放心一段工夫"。(3)静中可观天地生物气象,而见天心、天地生物之心。(4)静坐可作为省过、忏悔之有力手段。四种静坐,其意义各有侧重。重温与反思儒家静坐文化,既有助于了解儒家修身工夫之特质,亦裨益于作为"生命之道"的哲学本义之觉醒。  相似文献   
3.
本文通过区分"信任"、"信念"、"信仰"三个概念的不同存在地位,反驳克拉克信仰上帝"无需证据,不必论证"论点论证之欠妥.  相似文献   
4.
尼采的神之死标志着作为父权化的权力意志主体之神的终结,尼采之后的当代神学诸如“神之死”的神学、生态神学、女权神学、存在神学对此都做出了积极的回应,但这种回应能否经受住费尔巴哈式的批判仍然是一个问题  相似文献   
5.
“圣人有过”论是王阳明圣人论的一个重要面向,揭示这一论说的含义,有助于我们完整地把握王阳明圣人论的人性论意蕴,并可以澄清围绕阳明满街皆圣人这一论说所产生的种种不贴切的解读。  相似文献   
6.
王阳明恶的论说主要见于"语录"与"公移"两种文本,前者属于恶的形上论说,后者属于恶的社会性论说.这两种恶的论说的差异,也反映了儒学在修己与治人的微妙差异.  相似文献   
7.
经典解释学不一定是哲学史研究,但时下推动这一学术方向者,则多同哲学有深刻的渊源.至少,从汤一介先生的呼吁到<中国哲学史>、<中国哲学>等刊物发表的相关专辑,可以加强读者在这方面的印象.这很容易让人产生一种疑惑:难道以往"中国哲学史"研究的对象就不是经典?虽然我仍未读到对此进行质疑的文字,但这种怀疑很好理解.  相似文献   
8.
“功夫”/“工夫”一词既有技艺义,又有修身义。在儒家修身学中,“志道”(学道)与“游艺”(学艺)均是君子修身之道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修身功夫/工夫与技艺功夫/工夫在“目标定向”“时间历程”“自身反涉”三个面向上既相通又不同,揭示其异同有助于我们准确理解修身功夫/工夫的意涵。  相似文献   
9.
<论语·子罕>篇"逝者如斯夫"章的主题,历来有比德、伤逝、体道三种解读."比德"的旋律是"向前的","伤逝"的旋律是"向后的","体道"的旋律是"前后相续的".三种旋律由三种"根基情绪"、"基调"先行"定调"并"开显".  相似文献   
10.
陈立胜 《社会科学》2020,(8):121-129
反省是儒家为己之学中的一项重要精神活动。人之一生经历、人之一天的行为、人之心灵生活、人之当下的一念均成为反省的对象。反省意识固是一种"向后看"的意识,是意识活动反身涉己的行为,但其旨趣却在改变自身因而是面向未来的一种意识,故它在根本上是由一种"向前看"心态定调下的"向后看"意识。基于对未来生命进程的展望、规划而展开的对人生的反省式的回溯意识,与当下生命状况的调整、改变层层缠绕于一起,这是儒家反省意识的基本结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