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4篇
综合类   3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5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1.
1923年9月间,旅日华工聚居地东京大岛町发生大量屠杀浙江温、处籍华工的血腥事件,颇有影响和威信的华工领袖王希天亦在此时遭密捕暗杀,这一血案的真相直至50余年后方得以揭穿。本文根据大量确凿的材料,认为完全可以确认日本政府和军方是大岛町和王希天血案的制造者,又是掩盖真相的策划者。文章指出,造成当年血案乃至侵略战争的反华煽感,今天仍可闻诸某些日本官方人士之口,值得人们提高警惕。  相似文献   
2.
<正> 发生在本世纪二十年代中期的中国人民大革命高潮,以国民党和共产党两大政党的携手合作为肇端。一大批中国共产党人在这次国共合作中作出了杰出的贡献,瞿秋白就是其中一位功绩卓著的代表。积极的开拓者1923年1月13日,24岁的瞿秋白结束了旅居莫斯科的生活,回到中国。离别了两年的北京,给这位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第一眼印象:中国依然是帝国主义和军阀统治下的“狗彘食人的中国”;“中国政府原来是‘率兽食人’的政府,谄媚欧美帝国主义,以屠杀中国平民劳动者为己任。”  相似文献   
3.
今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和中国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无论是西方国家还是东方国家,无论是当年的战胜国还是战败国,都在以各自的方式纪念这一历史性时刻的到来。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法西斯的暴政给人们留下了无比惨痛的记忆,对于中国人民来说,这段记忆犹为惨烈。在日本侵略者铁蹄的践踏下,沦陷区几成人间地狱,日军的暴行令人发指,罄竹难书。尽管正义最终战胜了邪恶,抗日战争以中华民族的伟大胜利而告结束,但留在人们心灵上的创伤却远远没有愈合。治愈创伤的药方决不是忘记过去,不管是当年的施暴者还是受害者,都不应该回避那段历史。只有勇敢地直面过去,才能真正走出当年的阴影,创造和平与美好的未来。而还历史以本来面目,正是历史学的使命。有鉴于此,本刊约请了三位知名学者,就抗日战争史的研究发表他们各自的看法,并以此来纪念60年前的那场伟大胜利。  相似文献   
4.
<正> 我喜欢读写人物的书。古今中外,凡是能找到的,一定设法找来翻一翻;值得买的,不惜代价,总要买到手。所谓值得,或重其哲理,或取其文采,或爱其严谨,或悦其新义。一本书不可能四美兼备,倘能具一二会心处,读来亦一快事。有时为了研究需要,一美不具者,也买。鲁迅的传记,买到或接受馈赠的有七、八种之多,虽不敢说种种都佳,且只喜欢读王士菁、朱正、刘再复、林非和彭定安几位的,但各具特点,都有启迪。一本书,见仁见智,思山思水,原不必求同,上面只是说说个人的体会罢了。由此想到学术界对于蔡元培生平思想的研究。“文革”前出了《蔡元培选集》和蔡尚  相似文献   
5.
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为瞿秋白案平反的报告认定,瞿秋白被国民党军队俘获的时间是1935年2月24日,福建省长汀罗汉岭瞿秋白烈士纪念碑碑文也写明同样的时间。拙著《瞿秋白传》所写亦同。近年有人依据国民党福建省保安第十四团团长钟绍葵当年请领奖金报告中所写2月26日,认为应将  相似文献   
6.
瞿秋白与孙中山相差三十三岁,但首次国共两党的合作却把这两代革命家紧紧地联结在国民革命的洪流之中。 本文运用新发现的重要文献,全面论述了瞿秋白和孙中山在建立、巩固和发展国共统一战线中的作用与贡献,指出国共合作大有益于两党的发展壮大,促进了中国人民大革命的高涨。  相似文献   
7.
西路军悲壮的历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红军打通国际路线方针的由来 1936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第一、二、四方面军在甘肃会宁胜利会师后,面临的战略总任务是:团结内部,联合友军,粉碎蒋介石的灭共计划,造成西北抗日局面,以达逼蒋抗日,停止内战,组成全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动员一切抗日力量,战胜日本帝国主义的目的。实现战略总任务的最关键一环,是打通与苏联的国际联系。这一方针的指出,由来已久。 早在1935年8月5日,在毛儿盖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通过的《中央关于会合后的政治形势与任务的决议》中就明确指出:“西北各省是中国反动统治及帝国主义力量最薄弱的地区,在地理上又接近世界无产阶级祖国苏联及蒙古人民共和国,这更造成苏维埃与红军发展的有利条件。”张国焘南下川康,中共中央率一、三军团单独北上,在俄界会议上决定:应经过游击战争的方式,打到苏联边界去,得到国际的帮助,更大规模地进行国内战争。1935年11月,共产国际派张浩(林育英)到陕北,传达斯大林的意见,不反对中国红军主力从北方(蒙古)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