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2篇
综合类   9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2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2篇
  1982年   1篇
  196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郁达夫对中国现代传记文学的独特贡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郁达夫虽以诗和小说闻名于世,但他对中国现代传记文学发展和繁荣也作出了独特而多样的贡献.他既是传记文学作家,也是中国现代传记理论的奠基者之一.郁达夫的传记文学创作不拘一格,种类繁多,很难用中国古代传记体式──史传、杂传、散传、专传和纪传体小说──来规范和分类.从其创作实际看,主要有自传、文人传记、回忆录、日记书信和纪传体小说等五种类型,其间都有优秀作品传世.郁达夫对现代传记理论也有深入的研究和探索,写有《所谓自传也考》、《传记文学》、《什么是传记文学?》、《日记文学》和《再谈日记》等文章,对现代传…  相似文献   
2.
在中国现代作家中,赵树理以善于写问题小说著称于世。他不仅明确地把自己的小说称之为问题小说,还在长期的创作实践中努力遵循这一创作主张,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可以说,问题小说的概括,大致上能反映出赵树理创作的特色。但是,长期以来人们对赵树理问题小说的研究是很不够的,不仅对此缺乏系统的论述,有的甚至还把问题小说与“赶任务”、图解政策混同起来,贬低了赵树理小说的价值。这种现象是不公允的。我们认为,恰当地评价  相似文献   
3.
艺术形式的采择,首先考虑到中国广大读者(特别是农民群众)的欣赏要求和欣赏习惯,使自己的作品能够为群众所接受,是人民艺术家赵树理创作的基本原则。对此,他不仅身体力行,还在理论上作过多次呼吁。历史发展的进程证明了赵树理创作主张和创作实践无可争辩的正确性。然而,这个至关重要的创作原则在近年来却很少为人们所提及,似乎尊重民族欣赏习惯问题已经过时,某些作品能否获得广大读者、尤其是农村读者明显受到了考验。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觉得讨论一下赵树理所提供的经验和给予我们的启示,该是不无意义的。  相似文献   
4.
凡是有成就的作家艺术家都是有自己的美学追求的,他们总是通过自己的艺术作品来探索、揭示、提炼生活中的美。所不向的是,由于生活经历、思想修养、艺术趣味等方面的差异,在表现不同的美的形态中往往反映出各自独特的美学追求。那么,赵树理的美学追求是什么呢? 我们认为,这位“象农民一样纯朴”、“憨直而又机智诙谐”的人民作家,所刻  相似文献   
5.
三星闪烨天台山(续)──许杰、王以仁与陆蠡的比较研究陈顺宣,张艺声三、许杰、王以仁与陆蠡创作的比较观照天台山三位现代作家中,许杰作古时已是期颐之年,作品最为丰盛,有小说、散文与诗词等。王以仁弱冠夭折,作品仅留小说数本,其余均为残稿。陆蠡虽过壮室之龄,...  相似文献   
6.
三星闪烨天台山──许杰、王以仁与陆蠡的比较研究陈顺宣,张艺声堪称佛道文化圣地的天台山,于中盛唐之交,升起了寒山、拾得与丰千三颗“文曲星”,其中尤以寒山诗最为灿烂,至今仍闪烁着光辉。本世纪初叶,几乎同时又升起了三颗文曲星──许杰(1901-1993)、...  相似文献   
7.
民族抗战文学的悲剧意识──评张廷竹抗日系列短篇小说陈顺宣,张艺声半个世纪前的民族抗战,在中国文明史和世界文明史上,树立了一座不朽的丰碑.军旅作家张廷竹的近作《么叔的葬礼》、《书生意气》、《泪洒江天》与《中国无被俘空军》等四篇系列短篇小说[1]乃是民族...  相似文献   
8.
论起赵树理的创作,就要论到他创作上的新颖、独创的大众风格,也要论到他的强烈、鲜明的群众观点。他的作品的出现,可说“是毛泽东文艺思想在创作上实践的一个胜利。”他的这种风格,一直被认为是最值得提倡的风格;他的这种观点,表现在很多方面都是我们学习的榜样。赵树理,二十多年来坚决贯彻毛泽东文艺思想,自觉地服务  相似文献   
9.
对学报的专栏开设与向半专刊型发展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笔者在1985年曾对学报如何突出个性,提高使用价值,提出过这样的看法:“在发扬本校优势、专长和地方特色的基础上,应开辟独具一格的相应固定的一些研究栏目,使之带有半专刊性质(当然仍需照顾其他稿件的刊发),形成全国各院校相近的研究课题论文相对集中,互相流动,各有侧重,以提高学报的个人的使用价值和保存价值。这样做既有利各家独辟蹊径,办出个性,又可改变当前学报使用效率过低的现状。”这个建议,当时即得到不少同行的赞赏。环  相似文献   
10.
风俗,是历史的一面镜子,也是民族的一面镜子。一个民族的风俗习惯是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逐渐形成并传承的。风俗的民族性,是与该民族的民族审美意识、文化素养、民族心理和其所处的地理环境及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等种种关系密切相连的。一些风俗习惯之所以世代传承是因为它展示了该民族人们的某种思想、情感、信仰、经验、愿望、心理等等。它通过种种形式,艺术地展现了历史的、社会的烙印。汉民族是世界上最大的一个古老民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