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6篇
  免费   7篇
管理学   51篇
民族学   16篇
人才学   2篇
人口学   8篇
丛书文集   67篇
理论方法论   7篇
综合类   70篇
社会学   11篇
统计学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15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24篇
  2002年   16篇
  2001年   17篇
  2000年   13篇
  1999年   3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5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2.
中国经济发展的历史轨迹是十分独特的.如果按中国GDP占世界总量比重的变化曲线,可以发现它呈现U字型,先下降后上升,先衰落后崛起,至1820年前后由世界的1/3高峰迅速下降,1950年前后达到最低点,仅占不足世界的1/20;从1978年前后开始持续性上升,到目前达到世界的15%,有可能在2030年超过世界总量的1/5以上.追求世界经济强国是中国仁人志士所共同追求的中国之梦.1956年毛泽东在党的八大上提出中国要用"五十年"(指2006年)、六十年(指2016年)实现追赶美国的"中国梦".中国将在不久成为世界最大的经济体,毛泽东的中国之梦真的会变成现实.  相似文献   
3.
中国民族地区现代化追赶战略应该是能够促进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协调统一.  相似文献   
4.
清末民初,上海郊县相继出现一批有别于传统小农家庭棉纺织手工业生产方式的新型手工业,其中嘉定的黄草编织业,南汇的织袜业,嘉定、川沙的毛巾织造业,川沙、上海、宝山等县的花边编织业,以及川沙的建筑业等,都颇具规模.其发生发展,与上海开埠后,内外贸易繁盛和城市经济发展的有力推动紧密关联,亦为郊县农家在面对外来经济持续冲击时,提供了新的谋生途径.  相似文献   
5.
经济崛起和"走出去"发展战略促使中国企业的海外并购热情持续高涨,但反对国际经济政治化的鲜明立场严重影响了中国企业的全球布局,更加影响到了中国的外交进程。从现实主义的理论视角看,外交理念服从于外交实践和国家利益是考虑调整中国对国际经济政治化立场的依据。国际经济政治化现象的产生有其历史必然性,在具备相应的现实依据和理论依据的前提下,中国在国际经济政治化问题上立场的转变不但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而且对中国的外交政策具有理论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新世纪中国民族地区面临的最大机遇是社会发展指标追赶的机遇,面临的最大挑战是人类贫困,从而使民族地区传统发展战略和宏观管理政策将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因此,本文依据具有民族地区代表性的云南地方干部调查问卷统计分析结果,通过考察民族地区发展战略的制定者和宏观管理政策的执行者——民族地区干部——对民族地区加快发展问题的认识和理解,总结出了一些有益的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7.
中国的长远未来与知识发展战略   总被引:27,自引:0,他引:27  
本文首先揭示了知识发展战略的内涵 ,认为以人为本的发展观同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增长理论相结合而形成的“知识发展战略” ,实现了发展战略的重大进步。接着 ,文章提出了“一个中国 ,四个世界”和“一个中国 ,四种社会”的分析框架 ,据此分析了中国的真实国情 ,指出中国长远未来的发展必须有效解决“一个中国 ,四个世界”和“一个中国 ,四种社会”的问题。文章进而指出 ,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地区差距背后是显著的知识水平的地区差距 ,知识发展是促进经济增长、人类发展和政府转型的重要力量。因此 ,知识发展战略是中国在长远未来实现以人为本的、全面的、可持续的、协调发展的优先战略选择。文章最后提出了以基本知识服务均等化为基础的知识发展战略构想。  相似文献   
8.
关于唯物史观理论再研究 世纪之初,在反思与展望中国史学及其作为指导的唯物史观时,《历史研究》2001年第4期发表了蒋大椿的《当代中国史学思潮与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的发展》一文,由此引起学界的关注和热烈争论,至今年,唯物史观理论再研究已成为史学界的热点。  相似文献   
9.
我国转型期城镇非正规就业与非正规经济(1990—2004)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转型时期我国就业模式从计划分配的、集中、刚性、单一的传统正规就业向市场配置的、分散、灵活、多元化的非正规就业模式转变。城镇非正规就业迅速发展,1990—2004年间年均增长率相当于城镇就业增长率的3.9倍;其创造的就业岗位远高于传统正规部门消失的就业岗位,2004年占城镇就业比重的58.69%,成为城镇新增就业和农村转移劳动力的主导就业模式。城镇非正规经济增长率大大超过全国经济增长率,1990—2004年期间,按可比价格计算,城镇非正规部门增加值年均增长率为22.2%,相当于GDP平均增长率的2.4倍;非正规经济占GDP比重不断提高,到2004年已达1/3,其产出高增长对全国新增GDP的增长贡献越来越大,在1990—2004年期间为44%,成为中国经济增长最重要的部门之一。  相似文献   
10.
汶川地震受灾群众主要需求及相关特征实证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文献回顾的基础上,将汶川地震灾区受灾居民的当前主要需求划分为基本生活需求、住房修建需求、就业生产需求、公共服务需求、伤残救助需求、心理疏导需求,对每一类需求设计若干问题项进行测量并形成问卷,通过分析对五大极重灾区1243户受灾家庭问卷调查收集的数据,研究了城乡受灾群众的有关特征变量与每类需求的显著相关关系,以此为基础,分析城乡受灾群众的需求特征及差异,提出相应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