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1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7篇
理论方法论   1篇
综合类   33篇
  2023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1篇
  197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杜甫极富诗歌创新精神,有十个创新点:(1)变先前诗歌的以抒情为主转而成为以叙事为主,变先前诗歌的歌唱理想而成为描写实际人生;(2)首创“即事名篇”的新题乐府;(3)首次把时局题材引入七律;(4)首次提出“创作心态自由论”;(5)首倡“瘦硬”为美的审美主张。(6)首创以诗论诗的文论形式;(7)首创典雅辉煌的长篇排律;(8)首次把“当句对”的对仗形式引入七律作品;(9)首创“丁卯句法”;(10)创制了一种新型的拗救方式。杜甫的创新,具有开创诗歌新天地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试论七律的定型与成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学术界普遍认为,七律定型于沈、宋而成熟于王维。本文作者对《全唐诗》所收初盛唐诗人作品进行格律上的细致审核,发现上述观点与创作实践不符,沈、宋“七律”多有失粘之处,难取“定型”之功;王维“七律”亦大量失粘,且内容多为应制或应酬之作,难享“成熟”之誉。文章在详尽考察初盛唐诸诗人作品运用格律情况的基础上,提出新的观点,即:七律定型于李峤而成熟于杜甫  相似文献   
3.
盛唐河北诗人群与"燕赵文化精神"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韩成武  赵林涛  李新 《河北学刊》2006,26(4):208-213
盛唐时期以高适为代表的一大批河北地区的诗坛骄子,他们的优秀创作充分体现出“燕赵文化精神”,即慷慨赴国的献身精神、舍生取义的任侠豪气、顽强抗争的不屈意志。为唐诗的繁荣注入了刚健而饱满的思想内蕴,并震撼和感召了其他地域的诗人,产生了广泛的共鸣,成为“盛唐气象”不可或缺的精神内核。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杜诗中探讨出杜甫思想中的众生平等意识,杜甫认为众生(包括君、臣、民)在生存和被尊重权上是平等的,同重的。这种思想意识不仅在当时具有进步意义,而且在中华民族的发展史上具有深远意义。  相似文献   
5.
题目用的两句诗,出自杜甫的《偶题》,作于大历元年(公元766)秋,距作者去世仅四年,可以认为它是诗人对自己一生所过的贫困和耕耘生活的体验性总结.杜甫的贫困生活,人们已知之甚详,无需赘述,本文只就其所从事的体力劳动,作一概述.通观杜诗全集,可知有不少篇章是属于诗人耕耘稼穑的纪录,这些诗歌描述了诗人从事体力劳动的辛勤和收获的乐趣,表达了他对劳动的理解.这种劳动体验是促成杜甫在思想感情上靠近劳动人民的重要一环.杜甫从一个官宦子弟成长为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不仅因为他经历了艰难困苦的生活,还在于他走过了一条洒下劳动汗水的道路.  相似文献   
6.
杜甫古体诗歌共计277首,内容与个人生平遭际联系紧密,但杜甫是一个胸怀人民、胸怀天下的士人,遭遇又非同寻常地富有时代特征,故其相对私人化的内容里仍然包含了非常丰富的社会信息。相对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古体诗主要以献诗、咏史、招隐、咏怀、赠答、行旅等而言,杜甫古体诗的内容更加广泛,反映的社会生活更加深入:记时变、述志向、讽时政、哀民生、赞英良、呼唤普世爱心等均有涉及,这是杜甫古体诗对前代古体诗内容的重要突破。  相似文献   
7.
同不少读者的感受—样,当我读完旭宇同志的诗集《醒来的歌声》(《河北人民出版社》1981.6)之后,也认为这是一本具有独特艺术风格的好集子。 当然,从作品的题材和反映生活的深度来说,这本诗集并没有超出同时代诗人所涉猎的范围和达到的尺度:诗人不过是歌颂了家乡、土地和人民。然而,正是在这些相似点上,却表现了诗人自己的艺术风貌:他是用自己的深婉细腻的歌喉在吟唱。这歌声显然不是那种司空见惯的海涛喧响,而是一道小溪所发出的涓涓绵绵的歌吟。诗人用这本集子为自己塑造的抒情形象是:他不是在大庭广众之中吹奏高亢的唢呐,而是漫步于清新媚丽的山水田园中,信手拧一支柳哨或芦  相似文献   
8.
杜甫爱竹,诗作中言及的树木以竹为最多,是因为竹所蕴涵的文化精神--劲节、虚心、坚忍以及形体上的瘦硬特征与杜甫的人格理想、性格特征恰到好处地融合在一起.杜甫一生,重视风节操守,为人谦虚,性格坚忍,艺术审美追求"瘦硬".竹就是他的精神化身.  相似文献   
9.
根据《昭明文选》将"骚体诗"单独列类的做法进行文体辨析,参照陈伯海《唐诗评论类编》的分类方法,本文所言杜甫古体诗是指除开"骚体""乐府""歌行"三类诗歌之外的杜甫古诗。以此审视杜甫的古诗,其语言形态的体制特征基本可以概括为:(1)句子无声律规范,多用非律句,有时一联中的两句末字声调相同,以打乱抑扬节奏;(2)用韵上,部分作品用平声韵,部分作品用仄声韵,五古以不转韵为常例,少量作品使用邻韵,七古则大量采用平仄韵转换的方式,五古七古皆不避讳重复使用韵字;(3)有意回避对仗,却大量使用无声律约束的对偶句。作为唐代律诗的大家,这些回避律诗规范的写作追求说明,杜甫的诗体意识是非常清晰的,他是有意向汉魏古体诗回归。  相似文献   
10.
如何回应与化解人类面临的五大危机 ,是人们普遍关注的社会问题。弘扬杜甫精神 ,可作为一剂解患的良药。所谓杜甫精神 ,主要是指杜甫所奉行的以孔孟之道为核心的早期儒学的人文精神 ,是杜甫在其生命的运行之中 ,将早期的儒学人文精神化作生动的生活体验和感知 ,通过个人与家庭、社会及自然界的交往实践 ,将早期的儒学人文精神有血有肉地、富于强烈感情色彩和鲜明个性特征地凸现出来 ,因而 ,易于被人们所认识和接受。具体说来 ,弘扬杜甫的“物与”精神以回应生态危机 ,弘扬杜甫的伦理精神以回应道德危机 ,弘扬杜甫的乐道精神以回应精神危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