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3篇
综合类   4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13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再情景化是批评性语篇分析的核心范畴之一。通过评介国内外学者对再情景化的阐释与实践,文章归纳概括了三种类型的再情景化:社会实践的再情景化、语篇的再情景化、社会实践网络的再情景化,尝试揭示出再情景化复杂的内部机制。鉴于再情景化的复杂性,以往针对单一的再情景化过程的分析方法显示出了不足。因此,文章整合了前人的分析方法,提出了双层再情景化链条分析框架,用于分析再情景化链条中社会实践之间、语篇之间的关系,提升了该范畴在批评性语篇分析中的适用性。最后,文章对未来的再情景化实践研究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2.
“下岗女工”是在中国经济体制转型期涌现出的新兴的社会群体之一, 她们面临着从“半边天”到“边缘群体”到再就业的个人经历及身份转变。其身份的变化值得社会语言学和语篇分析界人士关注。下岗女工关于身份建构的自述给予语篇分析者重要启示: 人们的社会身份不是先在的、制约人们言语行为的固定的社会范畴; 人们的语言使用是在一定的社会、文化和历史背景下对其身份的动态构建; 社会群体的划分及范畴的界定是国家机构为了某种目的所赋予的理论描述。  相似文献   
3.
非语言交际与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化与非语言交际关系密切 ,并在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影响非语言交际的文化因素有权力距离 (高、低 )、个体化 /群体化、性别 (男、女 )、不确定性回避 (高、低 )、语境 (强、弱 )和直接性 (强、弱 )。非语言行为的文化差异表现在不同文化对同一行为理解不同 ,同一意义在不同文化中用不同行为表达。非语言交际规则规定何时、何地、如何使用非语言行为进行交际 ,不同文化对某种意义表达的程度不同 ,有些行为在某一文化里不表达意义 ,而在另一文化中就有一定意义。各种非语言行为都深受文化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身份建构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身份建构研究在话语形式、身份类型、相关研究问题和研究视角等方面存在着差异,并且呈现跨学科的趋势.社会建构理论家探讨了语言、权力与身份的关系,强调批评意识和自我身份意识的重要性.语言学家研究在特定的语境中话语对身份的建构作用.本文以奥巴马的总统就职演说为例,对相关的哲学和语言学理论进行了阐释,指出有必要借鉴国外的理论和方法,进行有中国特色的、跨学科的、理论与实践相互促进的身份建构研究.  相似文献   
5.
隐喻是批评性语篇分析的重要范畴之一,为其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和方法。通过梳理国内外学者对隐喻的阐释与应用,从不同角度对隐喻进行了界定,指出隐喻是一种涉及框架之间概念投射的认知过程。隐喻可以用于多模态语篇中,对现实世界的话语建构发挥作用。隐喻还能激发人们的情感并影响其意识形态。然而,隐喻研究需要更完整的理论基础和操作性更好的分析工具。虽然隐喻常用于英语政治语篇分析,但是在汉语中不太常用。在今后的研究中,我们需要综合现有理论,完善隐喻的理论基础,探索适用性更强的分析方法,使隐喻更好地用于批评性语篇分析。  相似文献   
6.
维也纳学派的批评性语篇分析理论(即语篇一历史分析方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在国际语篇分析领域具有重要影响,却很少被应用于对汉语语篇的分析之中.该理论在中国的应用具有必要性和可能性.因此,有必要将该理论全面、系统地加以介绍,并结合中国的国情对其进行借鉴和修正,使其适用于对当代中国新话语的分析,进而推动中国的语篇研究.  相似文献   
7.
“下岗女工”,作为中国转型期新兴的社会群体之一,其社会身份值得研究。长春市的一名下岗女工讲述了自己的再就业经历,通过叙事构建了其社会身份。可见,身份的塑造有历史的、社会的和个人的因素,是一个动态的、叙事的过程。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