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16篇
理论方法论   2篇
综合类   4篇
  2024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3年   3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3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 关于西欧封建社会农奴的生产生活问题,学术界近年多有议论。许多学者认为,农奴的负担沉重,生活贫困,境况极其悲惨。其实,这一结论与农奴的实际状况出入颇大,夸大了农奴的悲苦。究其原因,很可能是论者对农奴的实际状况及其法律地位的关系了解不够,将二者混为一谈了。我们不妨选择11至13世纪的西欧历史作些考察,因为在西方学者看来,这一阶段是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农奴制度已经定形,最具代表性。  相似文献   
2.
中古后期,基督教教会学者接受了古典时代和中古前期的思想遗产,在阐释和创新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系列政治理论。这些理论从珍重生命起始,以自然法和自然权利为起点,由作为个体的人的基本权利立论,经"同意"或"共同同意"的路径,推至两个并立的权力顶端,形成了堪称完整的逻辑体系,在实践中形成了对王权和教权的限制与约束。会议至上主义运动是教会学者政治理论发展的产物,它限制了教权的集中,阻止了教皇专制主义的形成,但传统学术关于会议至上主义运动的定论和教皇专制主义的定性,都缺乏客观依据,有失公允。教会学者的政治理论不仅直接影响了当时的政治实践,对后来的英国革命、欧美启蒙运动、法国大革命和美国独立战争等重大历史事件,特别是欧美近现代政治体制,也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3.
谈雅典奴隶制民主政体创立问题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关于雅典奴隶制民主政体的创立问题,国内外史学界主要有三种观点,分别认为民主政体的创立者是梭伦、克利斯提尼或厄菲阿尔特。本文从史学史角度对这些观点的源流作了考察,并就其得失,以及目前研究中存在的方法问题展开讨论,认为,大多数论者因仅仅注意了梭伦政体中的民主因素而未重视其在整个政体中的比重,或因缺乏对梭伦、克利斯提尼改革内容的详细对比,主张梭伦或克利斯提尼创立了民主政体。有的论者则由于较多注意了民主化进程中纵向、横向的具体比较,提出了厄菲阿尔特创立民主政体的结论。对于这一论点,作者给予了肯定  相似文献   
4.
顾銮斋 《文史哲》2011,(2):138-150
宪政史著述理应给予必要的分类。其中,以史学方法撰写的宪政史可以称为"史学宪政史"。这里提出此一概念,意在表明用史学方法与用法学、政治学、经济学方法研究宪政史之不同。史学宪政史的旨归是在充分占有原始资料、档案资料、深研原著的基础上,阐明宪政史的研究对象,进而客观揭示或如实描述宪政发展过程,为制度设计提供理论依据。这种揭示或描述虽不能做到样样"至确",但心之所向,必孜孜以求,矢志不移。由此论及目前极为流行、可以归类经济学宪政史的戈登著《控制国家》,其中可见作者史学素养和历史意识的浅薄与匮乏。书中说:"18世纪中叶以前,‘民主’是一个具有否定意义的术语","伯利克里时代的雅典却被自己的历史学家所谴责,被诗人和艺术家所嘲弄,被哲学家所拒斥,真是极大的讽刺"。所谓"否定",当来自不同政见,但稍有历史知识者便应知晓,构成评价主体的恰恰是"肯定"的评判。难道可以将多数人认同的制度视为具有否定意义的术语吗?反过来,与民主对立或分立的制度也受到了其他政见的批判和否定。而在一个多元社会里,论争环境原本就是制度生存发展的常态,古代民主正是在与贵族政治和君主政治的斗争中才得以发展壮大。事实上,古代雅典反对民主的知识精英并无几人,所以,上述言论恰恰反映了作者历史知识的不足。而假如他知道少数人持反对态度多数人居拥护立场,那就说明他还不懂史学规则,即不可以偏概全,以点废面,否则,必然诱导读者误解历史,而他本人,则无异于篡改历史。经济学宪政史自有它的特点,但既然研究历史,就应该具备一定的史学素养。这方面,作者显然还有些薄弱。由此再看作者的言论,便让人感到着实有点"无知者无畏"了。行文至此不妨作个假设,如果将这一论题交由历史学家去做,结果可能是另一番模样。本栏所刊文章,系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985工程"《西方宪政历程》(将由人民出版社2011年出版)课题组的部分成果,它们都试图选择一个新的视角,并努力展现史学宪政史的意蕴。  相似文献   
5.
阶级分析理论起源新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顾銮斋 《齐鲁学刊》2003,28(2):5-10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社会关系的变化 ,阶级斗争话语在隐退多年之后又呈复归之势 ,此时探讨阶级分析理论的有关问题不仅具有学术意义 ,而且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关于阶级分析理论的起源 ,已有的几种观点都值得商榷。所谓“阶级斗争理论的首创者”维科、阶级斗争的“天才发现者”圣西门以及复辟时期的历史学家梯叶里等人的理论都不是阶级分析理论之源。实际上 ,阶级分析理论早在古希腊业已提出 ,亚里斯多德在《政治学》中已经进行了系统的构建和运用  相似文献   
6.
中西封建社会手工业生产中都存在行会组织,但由于历史条件不同,中西行会之间存在差异。研究这些差异,不仅有助于深入探讨中西封建社会的各自特征,而且有助于认识封建社会发展的共同规律。中西封建行会的差异表现在许多方面,这里仅就其主要方面作些分析。中西封建行会在对待外来者的加入问题上表现了截然不同的态度,中国封建行会具有接纳性特点,西欧封建行会具有排外性特征。这些不同特性的形成与中西封建城市不同的对外政策有密切关系。中国封建城市的大门对外始终是敞开的,这一方面表现为中国历朝政府常常将数以万计的人口特别是工…  相似文献   
7.
民族精神可以分解为若干要素.民族精神的延续与传承通常呈现出显著的时代性或阶段性特征,在不同历史阶段以不同要素为主导.英法德美民族精神主要包括民主、自由、平等、法治、科学等,具有强烈的自觉意识和开放、吸收、否定、纠正、扬弃和革新等特征;日、韩则大体属于中华传统文化或儒家文化系统,近代以降,始受西方文化影响,虽也有自觉,但远不及英法德美.日本对二战期间制造的灾难拒不谢罪忏悔,韩国也不时表现出强烈的民族主义情绪,凡此种种,都是自觉意识缺乏的表现.  相似文献   
8.
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沿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中古思想家、启蒙思想家、美国联邦党人一脉学者的思路,讨论了美国民主中的"多数"与"少数"、"民主暴政"等问题,提出了"多数的无限权威"、"民主政体立法不稳定"等概念和结论。但这些研究缺乏应有的缜密和确当,有些论述恐只是逻辑推理而难以符合实际,有关历史资料的使用也缺乏严谨性或历史感,一些分析甚至似是而非。而由于深存贵族心结,作者的理论还带有感情色彩。我们的使命则应是在继承他的思想精华的同时,弥补不足,修正错误,以一种建设性的新型理论设计,推动当代政治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9.
一个国家的史学走向世界应主要指通过国外学者的翻译将史学著述推向世界,这主要取决于这个国家的经济实力、国际地位以及由此决定的话语权状况等。据此可以认为,西方(包括美国)史学在工业化时期已在较大程度上走向世界。朝贡时代的中国史学也曾在较大程度上进入周边国家,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也可以认为是走向世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综合国力的确有了很大提升,但似还不具备在较大程度上走向世界的条件。我们当然可以做一些促进性工作,但关键还是通过自身的综合国力赢得他国的仰慕、接受和拥戴,使外国学者主动翻译中国史书。只要综合国力提升到某种高度,走向世界就必然水到渠成,这主要是一个自然的过程。  相似文献   
10.
学界很早即以纳粹党上台为典型事例论证现代民主的弊端,认为纳粹党和希特勒正是通过民主程序合法地窃取了国家权力,造成了专制主义和军国主义专政,扼杀了自由,并酿成了人类历史上的空前灾难。迄今为止,这一结论经过近百年的转引,在中外学术界已经形成共识。但稍加推究即可发现,它不仅隐含了许多错误预设,因而存在不周和讹误,而且在材料征引、逻辑分析等方面也都存在问题。按这一结论,现代民主是因为通过合法程序将国家权力交给了纳粹党和希特勒而具有严重弊端,所以,一旦证明结论与事实不相吻合甚至严重不符,那么,长期以来借以求证的一般民主的所谓弊端,也就丧失了立论的基础,而关于现代民主的一些认识以及与之相关的一些关于纳粹历史的解读,也就需要重新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